金秋十月,巴楚县149万亩棉花喜获丰收,一台台采棉机往来穿梭,采摘棉花。
这一朵朵棉花最终会变成什么?
一根纱、一匹布、一件衣,再到一滴油?
记者来到南疆最大的棉花期货交割库所在地巴楚县,探寻棉花从种植,到籽棉加工、交易储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榨油,直至“吃干榨净”,形成利润最大化的棉花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种植面积产量双增长
10月22日,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村棉田里,朵朵洁白的棉花汇聚成一望无际的“棉海”,2台采棉机伸出“手”,将棉花采进“腹”中。
10月22日,采棉机在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村的棉田里采收棉花。地里夏提·玉素甫摄
棉花种植户陈锦刚站在地头,看着一包包棉花堆放在棉田内,笑得合不拢嘴,他说:“6000亩的棉花收了一半,这个月要全部收完。”
陈锦刚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有多年种棉经验。今年从播种、施肥、灌溉到采收,他选择了全流程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平均亩产能到490公斤,比去年多30多公斤。”他说。
附近的多来提巴格乡也是一片丰收景象。该乡阿亚克喀拉库勒村种植大户吾买尔江·艾萨种了1000亩棉花,现在正是棉花采收期,一台机械每天可采收300亩左右。“今年收成好,肯定能多挣些钱。”他说。
巴楚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志福介绍,今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149万亩,比去年增加16万亩,棉花种植机械化率100%,采收机械化率91%。今年棉花长势较好,估算平均每亩棉花产量将突破390公斤,比去年提高15公斤左右。
棉花的“魔幻”旅程
采摘下来的棉花开启了奇妙的变化之旅。
各轧花厂“火力全开”,满负荷加工棉花。巴楚县华联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从四面八方运来的籽棉经过除杂、轧花、打包等多道工序后,被加工成一个个包装完整、可进行质量追溯的皮棉成品,再送至棉花监管库,皮棉要在监管库中静静等待买主。
“从9月底开始全力收购籽棉,加工量已超过3000吨。”巴楚县华联棉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照艳说。
巴楚县共有3家全棉监管库,南疆最大的棉花期货交割库也在巴楚。
纺纱企业通过棉花交易购买一定量的皮棉后,可从当地全棉监管库直接提货。
走进新疆世博棉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一台台纺纱设备高速运转,将洁白的棉花加工成细长的棉纱。
在装卸区域,一台叉车把打包好的棉纱成品装至货车上。这些棉纱有的被送往疆外多家织布企业,有的就近消化,成为上游加工企业的原料。
10月22日,新疆世博棉纺织有限公司,工人把打包好的棉纱装至货车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摄
近年来,巴楚县依托织布上游产业链纺纱企业,吸引了一批大型织布企业落户工业园区,推进全县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棉纱进入织布企业,被加工成一匹匹胚布后送至印染企业,经过印染的布匹具备了做成衣服的基本条件。这些布匹,部分外运,部分就在巴楚当地被加工成衣服、袜子等进入市场销售。
至此,一朵棉花在巴楚走完了采收、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成衣的全产业链过程。
目前,巴楚棉花产业全链条齐备,全县有35家轧花厂、14家纺纱企业、4家织布企业、1家印染企业、5家服装和织袜企业,这些企业支撑着当地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吃干榨净”棉花价值
你以为棉花的价值就此完结?并没有。小小的棉花在榨油环节还“刷”了一大波存在感。
棉花经轧花工艺后,分离为皮棉和棉籽,这些棉籽是油脂加工企业的原料,继续丰富着棉花的价值。
走进新疆银谷泰油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谷泰公司”),一股油香味扑鼻而来。只见堆料区域堆满了棉籽,这些棉籽经过剥壳、预榨、浸出、精炼等程序的加工后,最终产出成品油销售给上游企业。
“企业年加工能力17万吨,目前还不是加工高峰,等到12月以及明年1月,会更忙。”银谷泰公司经理肖喜成说,该公司一年可产出2万多吨成品油。
在发油区,一辆食用油罐车停靠在灌装口下,很快就灌满了30吨成品油,这些油会被运至北疆的某个食用油加工厂,成为这类加工厂的原料。
榨出成品油并不算完,在加工棉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棉粕,“一年有6万吨,卖往疆内外,成为饲养场的重要饲料。”肖喜成说。
到这就算是棉花剩余价值的尽头吗?“你看那一堆堆的棉壳,那也是公司产出的重要产品。”肖喜成说,棉籽经过剥壳工艺,产生大量的棉壳,一年达到5万多吨,这些棉壳会被销售至疆内外市场,变成种植蘑菇的养料,以及牛羊的饲料之一。
小小一朵棉花,变成纱、制成衣、榨成油……不仅是巴楚县产业现代化之路的生动写照,更是新疆乃至我国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