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编制《喀什地区巴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新时期推动巴楚县大局持续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环境持续优化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是指导巴楚未来五年同全疆各族人民一道,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族团结实现新加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稳定开创新局面,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四五”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巴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战略决策和自治区党委、地委工作部署在巴楚落地生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巴楚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为迈向长治久安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略)。
第二节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严格落实党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自治区党委“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切实补齐产业、就业、社会扶贫“三大短板”,五年来累计实施扶贫项目542个,3.77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边缘户实现了人人就业,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贫困发生率由27.28%下降至0,如期实现贫困县摘帽、117个贫困村退出、21893户811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三节 经济发展平稳有序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力度空前,援疆促进作用不断增强,纺织服装、畜牧全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商贸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质量持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50.78亿元增长到75.11亿元,年均增长8.14%;粮食、棉花产量分别稳定在23万吨、13万吨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08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8亿元。招商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骨干龙头企业35家,带动稳定就业7800人。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6.68%、41.05%。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94万户。城镇化率达到20.96%。
第四节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和基层,持续抓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为重点的“10项惠民工程”。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563元、11102元;五年来累计开发各领域就业岗位21.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5.28万人。15年免费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现全覆盖。安居富民工程惠及所有农牧民。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动力电通达率100%,城乡公路通达率100%,光纤和4G覆盖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第五节 民族团结巩固加强
(略)。
第六节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关于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议纪要精神、七个白皮书精神家喻户晓。文化润疆工程启动实施,巴楚县融媒体中心挂牌运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社会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第七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严守“三条红线”,严禁“三高”项目落地巴楚。深入落实林长制和河(湖)长制,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有效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53.1%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主要污染物控制排放达标,能源资源消耗强度明显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1.6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初具成效。
第八节 改革开放和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巴楚县作为喀什地区东部区域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大开放、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支持兵团深化改革和向南发展,巴楚和图木舒克市兵地合作交流大力推进,反恐维稳协作持续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一批道路交通、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管共治成效明显。
第九节 对口援疆成效显著
上海市对口支援力度持续加大,5年来累计实施援疆项目118个,到位援疆资金23.02亿元,一批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顺利实施;沪巴两地交流互访活动持续深入,14个乡镇(场)与静安区14个街道(镇)开展结对共建,15家卫生院与静安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1+1”结对共建;选派三批87名干部人才、柔性引进支教教师、医生等各类人才264人到巴楚工作,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更多地向基层倾斜,援疆干部人才倾情奉献,极大改变了巴楚的发展面貌,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十节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访惠聚”驻村工作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社区)得到有效整治,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推进,一批“两面人”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损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处,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第十一节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防控,紧盯“外防输入”重点,落实“四早”工作要求,严守“三道门”,推进“八项预警机制”常态落实。新建成的发热留观医院、负压病房、PCR实验室、2000套“方舱隔离房间”、三岔口防疫点等高效有序运转,县乡发热门诊不断规范,核酸采样检测能力大幅提升,累计完成疫苗接种20.72万人次,医疗、生活物资得到充分保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安定有序。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
第一节 环境形势
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进出口贸易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世界经济加速进入深度调整期。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印边境冲突、印巴局势动荡等对我国、对新疆整体发展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全球格局加快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进一步打开,与周边及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密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明显提升。巴楚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需要深刻理解把握国际形势变化趋势,把握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发挥特殊地缘政策优势,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明显,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向西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西部成为新一轮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的热点区域。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巴楚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新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依然突出。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新时代新疆工作又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党中央在统筹推进全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把新疆作为国家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三基地一通道”,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支持,为推动新疆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对口援疆战略优势独特,资源转化潜力巨大,加之稳定红利释放,人心凝聚提振预期,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新疆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克难期,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十四五”仍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需持续加大。巴楚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瓶颈,充分把握社会稳定红利释放和“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在国家和援助省市大力支持下,补短板,强弱项,发挥比较优势和引领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十四五”是巴楚县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但机遇大于挑战,随着社会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构建,巴楚将面临国家战略多重叠加的乘数效应,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开放发展新局面已经打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各族干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壮大整体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将是推动巴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带来的战略机遇。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强大动力,为巴楚吸引更多的投资创业者聚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要素支撑。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带来的政策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加大西部地区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意见》的实施将为巴楚发挥比较优势,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明确方向指引和有力政策支持。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巴楚县作为喀什地区的东大门,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中巴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开拓,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把握核心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推动巴楚加速开放,加快发展。
对口援疆战略走深走实带来的援助机遇。随着对口援疆战略的持续深化,进一步密切与上海市的全方位援助合作,在干部人才、产业援疆、改善民生、科技创新等方面重点突破,将有效提升巴楚县自身“造血”功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节 短板问题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巴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实力仍然薄弱,增长后劲尚显不足;产业基础较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乡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历史欠账多,自身财力难以满足建设发展需要;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较重,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瓶颈凸显;土地沙化、盐碱化十分严重,资源环境底线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繁重;“放管服”改革有待持续深化,审批效率仍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严重紧缺。这些突出的短板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以改善与解决。
第四节 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巴楚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巴楚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疆前列,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 “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按照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和喀什地委任务安排,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宜居宜业城市,推动绿色文明发展,创新社会综合治理,培育新动能,增强新优势,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巴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与全国全疆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加强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推进巴楚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紧紧围绕总目标来谋划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各族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全面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全面建成法治巴楚。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定与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好发挥县域各方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治区党委和喀什地委对巴楚县的定位要求,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机遇挑战和阶段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提脱离实际的指标要求,不搞层层加码、不盲目攀比,坚持求真务实、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注重实效,稳中有进、扎实推进。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发挥巴楚县区位比较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喀什地区支点城市建设为驱动,有机衔接自治区及地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撤县建市,全面构建“一引擎”“两组群”“三带”“四中心”“七大产业体系”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喀什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南疆最大日用快消费品集散交易中心、新疆重要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一引擎:以巴楚县工业园区为引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两组群:一是以巴楚镇为中心的北部城镇组群,包括周边乡村、社区和纺织城街道,加快阿纳库勒乡、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等撤乡设镇,集聚城镇人口10-15万人。二是以色力布亚镇为中心的南部城镇组群,推动阿拉格尔乡、英吾斯塘乡、琼库尔恰克乡等撤乡设镇,集聚城镇人口10万人左右。
三带:以巴楚镇为中心的北部经济带,以色力布亚镇为中心的南部经济带,以恰尔巴格乡为中心的东部兵地融合发展经济带。
四中心:喀什地区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
七大产业体系:培育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现代畜牧全产业链、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矿产加工业。
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棉基地、推广棉花良种、轧花企业技改、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棉籽加工等环节着力,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
完善现代畜牧全产业链。从饲草料种植、育种、育肥、规模养殖、活畜交易、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着力,完善现代畜牧全产业链。
完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从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完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等环节着力,完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
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从开发建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储能、组件加工、高载能等环节着力,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从果蔬、特色种植和野生植物资源的品种培育、种植、加工、品牌建设、销售、研发等环节着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运输、中转、存储、加工、交易、配货、包装等现代商贸物流方面着力,支持国有企业参与经营,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从加强技能培训、拓展个性化服务(家政等)、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着力,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培育发展矿产加工业。从利用好矿产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矿产加工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全疆发展态势和巴楚发展基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十四五”时期,巴楚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社会稳定发展谱写新篇章。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总目标统领各项工作,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抓好治标,强化治本。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全县党政兵更加团结,各民族更加和睦。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地方生产总值基本实现120.96亿元,年均增长10%。工业增加值达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14.6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7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0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较强竞争优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快完成撤县建市工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喀什支点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工业园区引擎作用更加明显。引进和培育骨干龙头企业30家,力争扶持培育“小升规”企业20家,升规入统企业40家以上。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重要领域和重要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民族团结实现新加强。(略)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切实巩固,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指标范围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提高,空气优良率达到43%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达到100%;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绿化率达到3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3%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前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59元,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80元,年均增长10%。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符合条件人群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章 实施创新引领,增强发展新动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兴县、人才强县,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优化创新发展布局
发挥巴楚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统筹上海援疆各类科研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南疆工作站优势,支持本地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办科技型企业、服务机构,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利用巴楚县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期间,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家,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打造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1个。
第二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引进力度,加快提升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创新型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战略技术开发平台,重点支持在农业新品种选育、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畜禽品种改良、林果业提质增效和新能源、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商贸物流等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推动传统农业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加大高品位干鲜果品、畜产品等精深加工工艺开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打造特色林果、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围绕促进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技术创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专门提供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的科技服务机构、企业,全面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十四五”期间,培育和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研中小型企业2-3家,培育现代化畜禽良繁中心3-5家,特色林果产品研发中心1家,电子商务企业达到300家。
第三节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实施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营造包容和谐、诚信法治、公平竞争、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科技特派员、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资助力度,强化创新团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重点产业融合,推动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吸引人才集聚。围绕重大项目建设、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公关,面向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张榜求贤。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本地大学生“归巢”工程,加大本土人才留用力度,开通返乡大学生回乡实习就业“绿色通道”,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第四节 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和市场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成果转化评价等环节发挥主体和导向作用。完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提升科研与试验发展经济比重。支持科研项目更多向良种、良畜等涉及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依托工业园区孵化园、巴楚星创天地,探索创业孵化服务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以产业为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权利人知识产权。“十四五”期间,全县科研经费逐年提高。
第五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质量明显提高、农业效益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按照党中央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脱贫人口发展生产、外出务工及自主创业能力,多渠道收集、开发各类就业岗位,拓展疆内外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优化公益性岗位结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抓好就地就近就业,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确保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扶贫资产登记备案、运营维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等制度体系,用好用活扶贫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资产收益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防范各类风险,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做实消费帮扶工作。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多渠道加大扶贫产品宣传力度,营造消费扶贫的浓厚氛围。通过设置专馆、专区、专柜,发挥援疆扶贫、定点扶贫等组织优势,线上线下相融合,强化进商超、进单位、进社区、进展会等销售活动,动员社会力量以“以购代捐”“以买代帮”购买扶贫产品,不断提升消费扶贫带贫益贫作用。
兜住民生底线。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人口、重病重残等需兜底人员应兜尽兜,完善标准化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超过标准的农户应退尽退;充分发挥残疾人事业保障中心、乡村幸福院作用,确保鳏寡孤独、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口“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完善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升兜底保障水平;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第二节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牧、增菜、做特色”,围绕建设粮棉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区,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庭院经济,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相结合,加快农业生产、加工、物流、品牌、市场、研发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田园综合体。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特色产业,发展观光、鲜食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利用红海水库发展渔业,努力打造特色餐饮、垂钓、观赏、住宿、休闲、旅游和度假为一体的水文化产业。
一、提高粮棉产出效益
稳定粮食面积。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总体思路和“人均一亩粮”的原则,稳定现有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冬小麦+复播玉米”种植模式。强化小麦种子良繁体系建设,引进小麦制种企业,建设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筛选、繁育一批绿色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确保良种自给和品质保障,实现良种覆盖率100%,粮食年产达到22万吨。积极发展大豆、薯类和其他小杂粮种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扩大小麦滴灌种植规模,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优化棉花生产。深入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为目标,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稳步退出次宜棉区、低效棉区和碎片化土地,建设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棉花种植面积控制在80万亩左右。全方位推广棉花良种,引进制种企业,建设棉花良繁基地,引导棉农种植推荐品种,提升棉花品质。到2025年,建成优质棉基地30万亩,节水灌溉实现全覆盖,良种率达到100 %,机采率达到85%以上,全县棉花皮棉单产达到150公斤/亩以上,皮棉总产达到240万担。
二、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做强特色林果。以红枣、核桃为主,加快果园疏密和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设施林果,适度发展鲜食水果以满足本地需求,推广林果现代集约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建设精品园,提高林果产业和质量档次。实施林果提质增效30万亩,在阿瓦提镇、英吾斯塘乡、色力布亚镇、琼库尔恰克乡、阿拉格尔乡、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夏马勒乡、恰尔巴格乡等8个乡镇建立20万亩标准化特色林果业示范园。打造县级特色林果高标准示范园5个,乡级高标准示范园20个,共1.5万亩。结合果园疏密、嫁接改优、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落实,辐射带动全县41.35万亩林果产业发展。引导农户适度发展鲜食水果,以县域周边、色力布亚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以葡萄为主定植8万亩,弥补市场需求。推进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大户)+农户”经营模式,尊重群众意愿,引导有序流转果园,加强冷链运输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和林果产品销售力度,使林果在“产、质、价”上稳步提升。到2025年,果品产量实现10万吨,林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100%、精深加工率达到50%。
推进畜牧发展。坚持农牧结合、草畜配套,持续做大肉羊产业,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在南北布局两个肉羊核心区,同步发展牛、家禽、生猪产业,加大养殖优势区和畜产品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扶持养殖示范村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实现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到2025年,发展多胎羊40万只,巴尔楚克羊8万只,奶牛存栏1.5万头,到2025年,肉鸽出栏300万羽。到“十四五”末,全县牲畜出栏达到111万头(只);家禽出栏1000万羽(只);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0.89万吨、5万吨。
增强蔬菜生产。以满足全县菜篮子需求为主,强化蔬菜生产。“十四五”期间,支持2000亩优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蔬菜品质,稳定庭院蔬菜面积1万亩,稳定露地蔬菜1.8万亩,年均鲜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年产量5-6万吨,全县温室大棚规模达到2500座,年均正复播蔬菜面积稳定在5万亩,实现自给有余。
发展特色作物。发展壮大西甜瓜、小茴香,适度发展朝天椒、罗布麻、板栗南瓜等特色作物。“十四五”期间,发展藜麦8万亩、辣椒5万亩、巴楚留香瓜5万亩、西瓜3万亩、小茴香3万亩、板栗南瓜0.6万亩。因地制宜种植板蓝根、金银花、甘草等中草药,加大新技术引进、品质提纯、产品加工、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
三、建立产业化运营体系
大力培育良繁中心、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托畜所、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良种培育体系。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育苗中心、养殖基地、良繁中心规范化运营管理,积极搭建农林畜禽产品良种培育、引种、繁育智慧平台,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水平。
建立饲草料保障体系。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加快建设青贮玉米、巨菌草、构树、苜蓿等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储备基地,提高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作物秸秆及残存利用转化率,加大对饲草料品种、配方、转化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完善饲草料标准化供给保障网络,提升饲草供应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县乡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鼓励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向农村廷伸,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制定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积极申请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着力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附加值。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动智能化农机具推广应用。到202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千瓦,全县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其中,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牧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全面加强乡村建设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巴楚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60%以上,农村无害化垃圾处理率达到40%。推进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通过腐熟还田、有机肥制作等方式,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推进农村“四旁”绿化建设,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8%。扎实推进农村“亮化工程”实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依托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对图巴公路、三莎高速公路、巴莎公路、农田防护林、国有林区等重点生态脆弱区域集中修复整治。全面加强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笫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托管。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一户一宅”规定,严格审批监管,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完善有偿退出管理制度,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规范征地程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继续推进国有农牧场企业化、公司化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资源水价、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联盟、组建企业集团,引导农民经营合作组织成立联合社,鼓励应历届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群体领办合作社,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农业经营主体。
第六章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健全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现代畜牧全产业链、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矿产加工业。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南疆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 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
依托巴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础和政策优势,着力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棉基地、推广棉花良种、轧花企业技改、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棉籽加工等方面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巴楚纺织服装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培育引进医疗纺织品、面辅料加工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积极推动面料检测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技术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服务能力;依托南疆已有纺织品市场和向西口岸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组团,开拓中西亚、俄罗斯、欧洲市场。
纺纱。紧盯系30万锭精梳纺纱、5万锭精梳环锭纺纱、20万锭精梳紧密纺纱及5万锭气流纺项目落地、投产,督促一批企业改造升级,2021年末,全县纺纱装机规模达到100万锭;2022年,形成以棉麻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环锭纺、气流纺纱生产规模100万锭,完成“十四五”纺纱生产目标。
织布。推进700台织机织布、20台大圆机织布等重点项目,2021年建成投产;2022年新增1200台喷气式织机、50台大圆机项目。“十四五”末,实现机织(梭织)生产规模3000台以上,达到生产坯布1亿米、针织坯布3万吨的产能。
服装。在做强现有服装企业基础上,加大培育一批企业,2021年达产达效,达到“小升规”规模,服装产能达到5000万件(套)。紧盯织袜、针织衫等项目的引进,加快推进针织服装、服饰等产业发展。
水洗。围绕强链补链,着力建设织布产业园、牛仔水洗产业园,重点引进牛仔纺纱、织布、水洗、成衣加工、医用无纺布生产等项目,补齐纺织服装产业链短板。
辅料。加快引进面料布、拉链、纽扣等辅料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建成具有上下游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产业区。
“十四五”末,全县纺织服务产能规模大幅提升,纺纱达到250万锭、织布5万吨(2亿米),年产机织、针织服装5000万件(套)、织袜2亿双,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20亿元,吸纳就业2万人。
第二节 完善现代畜牧全产业链
围绕饲草保障、畜禽养殖、产业融合、畜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动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多门类全域畜牧产业链,依托南部肉羊产业、品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中部肉牛产业及北部家禽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加大养殖优势区和畜产化”发展。
做实饲草料保障。调整种植结构挖掘耕地潜力,围绕畜禽品种优势布局推广高产、优质饲草料种植,增强优质饲草料生产供应保障能力。支持退减棉田改种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扩大多茬刈割的高粱、构树等鲜饲草种植,推广油菜、饲用甜菜等饲料作物,鼓励田间地头种植苜蓿等,饲草种植面积每年新增2万亩,累计新增10万亩,其中新增苜蓿种植面积不低于5万亩;充分挖掘作物秸秆利用潜力,坚持秸秆饲料化发展方向,依托粮改饲和饲草基地建设,提高秸秆、杂草、树叶等饲料利用率,大力推广秸秆粉碎、青贮、微贮等处理技术,推广草料结合、秸秆为基的全混合日粮和商品饲料生产。到2025年,新增转化作物秸秆30万吨;建立饲草料应急储备机制,做活巴楚县饲草料交易平台,有力应对突发灾害,保障畜牧业正常生产。
做优做强畜禽养殖业。实施畜禽良种提升工程,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优化牲畜品种结构,实施多胎多羔肉羊、多浪羊、西门塔尔牛等主要畜种群体改良提升行动。对巴尔楚克羊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加快肉羊良种繁育,引进4万只多胎多羔良种羊;在阿瓦提镇规划建设2万只肉羊繁育场1座,在城南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存栏4万只肉羊良种繁育中心1座及年出栏10万只的育肥场1座,在阿纳库勒乡建成5000头奶牛产业园,同时在夏马勒乡规划建设肉牛育肥场,支持牛羊育肥出栏,壮大产业集群。持续推广“四良一规范”技术措施,提升肉羊肉牛育肥出栏率,完成肉羊产业园区建设,建立企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运行机制,发展40个肉羊养殖专业村和40个肉羊养殖小区,新建20个肉牛养殖专业村。发展家禽养殖,在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大力发展肉鸽及蛋鸡、肉鸡规模养殖,2025年末,实现出栏“百万牛羊、千万家禽”的目标。
打造产业融合新业态。支持畜牧业与旅游、餐饮、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畜牧业休闲旅游业态,依托胡杨林草场资源,打造生态牧场,依托天润乳业,打造奶牛观光牧场,引领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巴楚羊肉”品牌,提升巴楚畜产品影响力。依托巴楚羊有机认证、巴尔楚克羊生态原产地认证、巴楚羊GAP认证等,借助对口援疆、“百城千店”、电商平台、农产品进展区、各类展会等渠道,推进“巴楚羊肉”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上规模,形成“巴楚羊肉”特色品牌。做活畜产品及活畜交易,推进色力布亚建成南疆第一大活畜交易市场。
健全畜产品冷链加工流通体系。推进屠宰加工业布局与优势产区相匹配,在色力布亚镇、县城周边建设屠宰加工场2座,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跨区域流通;引进做强畜产品加工业,培育牛肉、羊肉、乳鸽、鱼等为原料的冷鲜肉分割、特色肉制品加工企业;扶持羊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乳业龙头企业,建设生鲜乳标准化收储站,开发低脂牛奶、酸奶、奶酪、奶酒等系列奶制品项目,延伸相关产业链。积极推广“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畜禽产品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库、临储库、低温分割车间等,配备冷链运输设备,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到2025年,将以“巴楚羊肉”为代表的巴楚特色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让巴楚成为知名畜产品输出地。
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动物防疫条件能力提升建设,提高巴楚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能力,改造乡镇畜牧兽医站;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确保动物重大疫病免疫密度常年达到90%以上、免疫合格率达到75%以上;严格落实动物疫病强制扑杀补助制度,完善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建设有机肥加工厂,促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第三节 完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
构建“一核、一轴、三功能区”旅游布局。一核为叶尔羌河绿洲田园旅游集散中心。依托红海景区、红海滑雪场、白沙山景区等资源,发展成为城区休闲商务和旅游集散中心。一轴为南疆绿洲风情旅游发展轴。依托叶尔羌河沿线两大天然野生胡杨林场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功能区为天然胡杨林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域历史文化探秘旅游区、绿洲田园风情乡村度假旅游区。依托下河林场、夏马勒林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勒亚依里塔格山、白沙山、托库孜萨来遗址、恰尔巴格沙山、低空飞行基地、红海景区、巴楚县国家湿地公园、刀郎木卡姆艺术等资源,打造胡杨林生态休闲中心、历史探秘与地质研学体验中心、绿洲田园风光体验中心。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体系,完善红海景区和白沙山沙漠公园各类软硬件设施设备,做好巴楚县勒亚依里塔格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开发。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推进叶尔羌河巴楚段生态旅游走廊开发,形成叶尔羌河流域主线路、支线路和返程线路3条;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丰富田园乡村的体验度,发展农(渔)家乐、民宿、采摘经济。加快巴楚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打造喀什旅游东大门集散服务节点。
完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强同内地和兵团的文化旅游交流,推进串点、成线、带面,打造串联巴楚县和图木舒克市知名景区旅游环线,形成“春探古道、夏游红海、秋赏胡杨、冬戏冰雪”的四季旅游产品,实现全年旅游无淡季。通过举办“丝路文化胡杨节”“喀什人游喀什”“野胡杨杯摄影大赛”等系列节庆和赛事活动,宣传推介巴楚,推动“引客入巴”,提高巴楚旅游IP“野在巴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开放度。
开展旅游服务提升专项行动。以“微笑新疆”为引领,在旅游行业开展微笑服务进机关、进景区、进企业、进车站、进商场、进广场、进人员密集场所等活动。通过与各职业院校合作,吸纳旅游专业人才,采取“委培”等方式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游客提供文明规范、优质高效旅游服务,营造“热情、好客”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巴楚旅游服务质量。
到“十四五”末,力争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4亿元。
第四节 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引导加工产能向林果、蔬菜、中草药、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促进加工企业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一批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林果加工。依托优质林果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加大产品精细化研发、生产、加工力度,加大红枣、新梅、樱桃等鲜果分选分级,发展枣夹核桃、“每日坚果”等精选包装产品;开发核桃、红枣、桃、新梅、无花果等产品的冻干、制粉、制油、制膏、制干、制酱、功能性成分提取、药食同源等精深加工产品。引进培育营销策划包装团队等专业化营销主体,制定巴楚特色林果产品营销策划方案,加大林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开展线上线下多样化多层次销售,提升巴楚林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蔬菜加工。引进培育蔬菜加工企业,开展鲜用蔬菜的净菜、分级包装、鲜活配送和食用菌分级包装、脱水蔬菜加工、速冻蔬菜加工,支持企业开发果蔬汁、复合汁等饮料产品以及辣椒素、番茄红素、色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利用好保鲜库、储藏窖,完善“县有蔬菜配送中心、乡有收购站、村有收购点”的蔬菜购销体系。逐步形成蔬菜初、精加工与物流配送一体新发展格局,提高蔬菜产品品级和商品率。
中草药加工。积极引进“产学研”中药材加工企业,加大以甘草为主要成分的食品与化妆品配方、以罗布麻为主的罗布麻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罗布麻降压胶囊等药品、以金银花为主的绿原酸、黄芩浸膏产品以及以板蓝根为主的冲剂药品饮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培育集种子种苗繁育、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草药全产业链。
馕产业。发展民族特色美食和面食加工,重点开发馕、列巴等面食产品。推进馕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馕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馕品牌,培育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县馕产业园、村馕加工屋发展。开包即食、自加热、二次烘焙、水泡式等不同食用方式的馕产品,开发各类特色馕、保健馕、鲜果馕等系列馕品种。推进馕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提升馕产业品牌价值。
第五节 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巴楚县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积极推进垃圾气化发电、光伏发电、风能综合利用、储能等项目落地。建设巴楚县三岔口风光储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十四五”期间,完成20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100兆瓦风能开发项目,200兆瓦储能项目;引进光伏发电原材料加工制造业和成套光伏支架制造业,新建1家垃圾气化发电站。大力引进纺织、电镀、数字经济产业、电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高载能消纳产业,推动增量配电网“源网荷储”和直供电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第六节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政府搭台、科技引领、联盟助力、企业唱戏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政策、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集聚,有效扩大服务供给,释放需求潜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构建喀什物流枢纽(巴楚)副中心。推进三岔口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三岔口物资中转、检测中心和分拨中心建设,将三岔口物流港建设成为集成化、多元化、信息化、区域化的综合型智慧公路物流港,提升物流集散功能。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规划设置“三区两通道”,将三岔口物流集散中心建成集货物卸货、储存、核酸检测、消毒消杀、转运为一体的货物检测中心、分拨中心。健全物流协同合作机制。密切与第三师合作,兵地共建喀什物流枢纽(巴楚)副中心,组建交通运输集团和物流企业,建立健全三岔口物流港、巴楚铁路货运中心、新荣物流园、喀什物流枢纽(巴楚)副中心的协同合作机制,进一步畅通货流通道,完善提升区域中转、换装、存储、加工、配货、包装等物流服务功能,力争将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巴楚县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最终形成立足巴楚、面向南疆、影响全国、辐射中西亚的综合型智慧物流城。
构建城市特色商业圈。依托泰和国际广场、叶尔羌国际商贸城、时代广场、巴楚商业步行街、友谊生活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形成以文化路、友谊路为轴的文化路商业区,构建地下、地上商业空间体系,集中发展大型百货商超、品牌时装、电器、影城、夜间经济等商业业态。结合新城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加快巴尔楚克、胡杨人家、创元广场商业圈建设。推进民族风情街、民族手工一条街建设,发展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时尚化、个性化服务,逐步建成以高端商务办公、购物休闲、餐饮娱乐、金融服务、星级酒店为主的都市综合体。结合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和现代商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万利城、叶尔羌巴扎发展。加快创元广场建设项目运营,形成商贸旅游一体化的现代、民风民俗特色商业模式,打造县域有活力、高品位、有影响力的新兴商圈。
加大专业市场培育。进一步建设完善五金建材批零、大型汽车农机综合交易、小商品批发、农副产品交易、二手车交易市场五大专业市场,形成一批以专业市场为架构的商品市场群,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市场网络。推进、报废汽车拆解项目建设。结合扶贫、就业、增收三条主线,抓好农村小市场建设、乡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引进项目运营主体,做活色力布亚镇活畜交易、农产品交易和小商品批发三大市场。
扩大对外贸易。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主体,支持生产型和贸易型外贸龙头企业发展。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外向型生产加工企业加速聚集。支持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力争“十四五”末,全县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00万美元,年均增幅15%。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创新“互联网+贸易、制造业、批发零售、旅游、住宿餐饮”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巴楚电商物流产业园。围绕巴楚留香瓜、巴楚蘑菇、罗布麻、甘草、巴尔楚克羊肉、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构建连接农家店、农产品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力争“十四五”末,培育5-10个村级电商示范点,3-4个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大幅增长,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升级
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导餐饮住宿服务业向标准化转型,大力发展大众餐饮,培植发展早餐、快餐、团餐、特色小吃、夜市、跳蚤市场等民生服务业态。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创新改造,打造1-2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中高端购物中心。加快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民宿客栈、乡村垂钓等多样化、特色化服务。
强化生活服务产业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疆内外各级帮扶资源,依托巴楚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巴楚县技工学校,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护理、育婴师、保育员、客房服务、烹饪、物业等生活服务课程,开展技能培训1500人,提高生活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培训,为社区居民提供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等专业服务。
壮大家政服务业。鼓励国企劳务公司领办家政公司,带动家政服务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培育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鼓励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推进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改善家政服务人员从业环境,加强家政供需对接,加快月嫂、产后护理、保洁、养老护理等基础服务培育,促进家政业可持续发展。2025年,家政、月嫂从业达到1000人。
推进社区服务业。鼓励社区商业业态创新,支持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统筹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家政、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完善婴幼儿看护、托育、养老护理、家政服务、洗衣、家电维修、搬家保洁、中介、生活缴费、快递代收、快捷餐饮、车辆保养维修等便民服务功能,促进乡村阳光小屋和家庭小饭桌规范运营,提升居民生活消费便利化程度。
第七节 培育发展矿产开发业
利用好巴楚县钒钛磁铁矿优势资源,加大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重点引进年开发600—1000万吨原矿开发及选铁、选钛生产线,通过矿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工,生产高性能的含钒钢铁、高钛渣等产品,丰富产品结构。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大型钒钛采选厂,实现年生产铁精粉160万吨,钛精粉36万吨,增加值2.5亿元。
第八节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信息产业。全面推进社会数字化治理,加快喀什大数据中心巴楚分节点建设,实现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操作,探索“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居民便利化程度。提升社保、医疗等信息化服务模式,实现网上办理、网上挂号、网上咨询等数字信息化。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智慧园区新型服务管理业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依托地区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发展无人机植保、巡航等,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综合管理及应用。
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积极引导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生产,促进防疫物资企业提升品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引进棉签、医用纱布、医用无纺布等医疗物资生产项目,引导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加大民族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发展,推进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第九节 实施园区提升工程
按照园区企业分布特点,优化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医疗防护产业区、建筑建材农资区、机动车服务交易区、新能源产业区、仓储物流区、喀什经济开发区巴楚县产业园等八大产业园区发展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区,以聚集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园区。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家纺和织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引进服装、服饰面辅料加工产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着力引进织布、毛巾、高档家纺、包装等全产业链补短板项目。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支持现有罗布麻茶、红枣核桃生产加工、棉油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充分挖掘巴楚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食品产业潜力,大力发展辣椒、小茴香等特色产品加工,引进冻干食品、红枣饮料、核桃油、核桃蛋白、麻糖、牛羊肉及鸽禽等肉类食品生产加工,形成具有浓郁巴楚文化、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医疗防护用品产业区。新建医疗防护用品产业园,配套建设供排水、暖气、电力等相关附属设施,吸引医疗器械、中药制剂、医用棉球及医用防护、保健用品生产企业入驻,逐步将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发展成为巴楚县重点产业之一。
建筑建材农资产业区。立足本地市场,合理发展建筑建材产业,以提高现有企业产品档次为方向,以钢结构加工、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中高档门窗、钢化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提升项目承接能力。控制商砼、保温材料总产能,鼓励企业技改,引进新型建筑建材生产加工项目,提升产品性能,提高产业总体市场竞争力。
机动车服务交易区。以大智汽车城为中心,加快三期农用汽车销售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商业、住宿、餐饮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南疆最大的农机配套市场、南疆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和废旧车辆拆解市场,形成集采购、销售、物流、仓储、零部件批发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汽车配套交易区。
新能源产业区。加快三岔口风光储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建设,推动2000兆瓦光伏发电产业园项目、100兆瓦风能开发项目和200兆瓦储能项目建成落地。
仓储物流产业区。依托产棉大县及巴楚县棉花交易市场、新荣物流园及现有的润金仓储、中新建、棉麻站等3个大型仓储中心优势,进一步畅通货流通道,完善提升区域中转、换装、存储、加工、配货、包装等物流服务功能。
喀什经济开发区巴楚县产业园。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交通优势和口岸通关便利条件,将飞地产业园作为外向型经济主要抓手,全力推进园区业务用房、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业创新转化、电子信息技术为主,以机械加工、暖通装备、智能产品制造等产业为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外贸加工型企业聚集,推动“飞地经济”发展,加速形成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
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巴楚县纺织城街道,形成园区管委会负责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社会服务和综治工作的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建成功能完善、环境友好、适宜人居,集产业、居住、商业一体化的巴楚纺织城新城镇,切实发挥园区在联络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上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真正成为巴楚县经济发展的引擎。
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聚集发展”原则,遵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要求,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强化联系园区与城市的交通建设,优化功能分区,按照“八大产业园区”总体布局,健全完善园区就医、就学、商业消费、旅游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配套建设保障房、警务站、道路、供排水管网、供暖设施、政务服务中心、文化产业综合楼、平安城市系统、绿地等。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力争到“十四五”末,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28%,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25%,就业人口达到2.5万人。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夯实高质量发展制度保障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落实,积极防范化解推进改革中的重大风险挑战,以深化改革夯实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保障。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做大国有企业资产规模,有效盘活、依法整合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资产类型分行业、有针对性的依法注入各国企,增加国企实力和资产规模,在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经营、交通运输等领域新增组建3-4家国有集团公司,基本形成城投、水务、众和农业、园区投资、旅游开发、交通投资等六大集团公司,全面涉足城市开发、交通运输、城乡供排水、园区建设、旅游开发、劳务派遣、商贸物流、农业、建筑业等行业领域。推进国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引导作用、保持国有资本增值保值。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合撤销15家空壳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混改,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人才培育等多方面引进优秀民营企业。“十四五”期间,完成2-3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10家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50亿元。
支持壮大民营经济。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围绕七大产业招商,通过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开发及特色矿产开发等,落地一批优质民营企业。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逐步扩大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应用。深化企业名称登记改革,优化名称登记审核流程。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完善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系统,简化注销登记程序。
深化园区体制改革。成立巴楚县纺织城街道,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党的建设,在党工委领导下,统筹工业园区、纺织城片区各项工作,统筹管理辖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学校。在推进片区管理和网格化基础上,向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以抓党建促进引领企业健康发展。推进园区公司组建运营,搭建工业园区建设融资平台,以园区管理委员会为管理主体,实行政企分开、财务分设,依托园区资产,在投资融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劳务派遣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推进园区加快发展。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财税改革。强化财政保障,按照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兜住“三保”风险底线。坚决落实减税降费财税政策,释放更多减税降费红利,减轻县域企业经济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
强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完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县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拓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渠道及经营范围。落实财政资金存放、扶贫再贷款政策和存款准备金等激励政策,提升城乡融资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贷款余额达到80亿元以上,贷款同比增速高于当地GDP水平,实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提高5%,有效缓解本地企业及“三农”融资难问题。
壮大国有企业实力。引导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金融领域投融资,持续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范围,加快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和公平开放的融资体制机制,增强融资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25年,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较2020年翻一番。
第三节 加快优化服务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清单之外无审批”。全面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程网办”能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加强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政务服务向乡镇(场)、村(社区)延伸覆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市场平等准入政策,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开展涉企收费清理规范,切实降低涉企收费经营成本。健全招商引资工作责任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协调解决企业堵点难点问题。坚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就业服务供给,促进多元化新就业形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优化贷款延期操作程序,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加强招标投标管理,逐步推行“网上开标”和“异地评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公平公正。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其他合法权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坚持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建立防范和治理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的长效机制。
第八章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巴楚撤县建市进度,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形象品质,增强城镇集聚吸纳能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空间。
第一节 加快推进撤县设市进程
制定《巴楚县撤县设市工作组织实施总体方案》,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任务,对照撤县设市23项刚性具体指标,摸清现状、找准差距、制定措施、补齐短板。人口指标,按照城区常住人口不低于8万人的标准,平均每年增长3.7%左右,到2023年达到10万人。经济指标,确保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81.12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2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75%,平均每年增长4.05%,到2024年不低于75%并达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指标,确保全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完善应急避难场所配套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到2023年,公共市政消防设施不低于100%并达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条件、公共交通、道路桥梁、地下管网符合国家规定及相关政策标准要求。2022年全面实施防涝防洪市政设施建设,2023年完成建设并达标。2023年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建成区道路面积率等指标全部达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聚焦城镇常住人口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覆盖率、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覆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城区乡(镇)综合文化馆(站)覆盖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体育健身器材社区全覆盖等指标,2023年全部达标。全力做好申报工作,2024-2025年组织专人专班对撤县建市进行跑办,协调解决撤县建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逐一对照撤县建市23项刚性指示,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相关指标,力争2025年3月底前完成撤县设市申报工作。
第二节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编制实施《巴楚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强化产业支撑,体现民俗文化和区域特色,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以产兴城。培育壮大巴楚县“七大产业”,推动城区与园区功能区有机组合,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成县城老水厂改造,分年度实施100公里供水管网改扩建,全县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完成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及18座泵房提升改造,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完善城乡垃圾无害化收集、中转、运输和合理化处置的综合循环利用体系,新建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处理厂、餐厨废弃物垃圾处理厂,加快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新建县城热源厂2座,县城集中供热率达到90%。完成工业园区、城乡接合部50公里燃气主管网铺设,新建储气量100万立方米LNG储气站,县城天然气管网铺设100%全覆盖。新建30座公厕,完成1300盏路灯的安装。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合理规划城镇绿化公共用地,有序开展城市绿化工作,有效利用城市中水,不断拓展绿化面积,完成自治区园林城市创建,新建5-7座小游园,每年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城市空置区和建成区道路建设,修建7公里市政道路、22.6公里环城快速路,实施7公里人行道整治改造提升,27公里非机动车道维修改造,翻建74公里市政道路,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7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面积率达到13%。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因地制宜开展琼库尔恰克乡、阿纳库勒乡、阿克萨克马热勒乡、恰尔巴格乡、多来提巴格乡“撤乡设镇”。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落实农牧民在城镇落户后一定时期内享受城乡双重政策,鼓励支持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到202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第三节 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
立足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资源,围绕种养+产供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色力布亚镇羊产业特色小镇、阿纳库勒乡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三岔口镇物流特色小镇、巴楚镇纺织服装特色小镇。积极做好特色小城镇规划,合理配套建设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道路、燃气、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吸纳社会资本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类设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促进产业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
第四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提升乡村教育、卫生、文化服务水平,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健全乡村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以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镇供排水、供暖、垃圾处理等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的中小镇延伸,到2025年,完成9个乡镇地埋式污水处理项目。新建2处垃圾转运站,新建14处垃圾转运点,完善相关附属设施。完成10个乡镇集中供热。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第九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和引领发展能力。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对外通道建设。构建航空、铁路、公路联运的交通框架,新建巴楚县通用机场。积极推进巴莎铁路建设,推动图木舒克—巴楚—莎车铁路连通,新建巴楚县三岔口国际物流港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建设地区县间公路S234线色力布亚-麦盖提-叶城,S215线巴楚-色力布亚-琼库恰克-阿克库勒-42团,琼库尔恰克乡-玉代力克乡-G314线建设,琼库尔恰克乡-伽师县道路建设,S215线、G217线巴楚-莎车道路改扩建。强化巴楚与图木舒克兵地深度融合、交流及嵌入式发展,推进兵地共建道路,45团-色力布亚镇二级公路建设,图木舒克市-巴楚县公路建设,伽师总场-色力布亚镇公路建设,图木舒克市-昆玉市公路建设,49团-恰尔巴格乡公路建设。
建设连接县内旅游景区矿区道路。着力提高巴楚县旅游、矿产资源利用率,完善提升旅游路网、矿产道路通达水平。重点推动阿瓦提苏库恰克水渠-前海大道-夏马勒林场-下河林场旅游道路,阿纳库勒乡库木博古孜(4)村-S215线K29+120道路,G314线岔-克拉克勤(邦克尔湿地公园)道路,恰尔巴格乡X594线-其盖里克村-白沙山道路,49团-巴楚盐矿道路建设。
完善农村公路网。继续完善县乡、乡村、村村通畅工程,进一步向县乡镇通二级、乡村通三级公路发展。推进农村路网连线建设,调整县、乡道网络规划,提升农村公路网络整体服务水平。建设巴楚县色力布亚镇过境段(南侧)道路,建设美丽农村路1224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639公里,农村公路维护12.5万平方米,改造危桥16座共325米。
提高交通出行能力。新建色力布亚镇、红海景区、多来提巴格乡恰江、英吾斯塘乡唐努尔4个客运站。改建阿瓦提镇、阿克萨克马热勒乡、恰尔巴格乡3个客运站。
第二节 实施水利设施骨干工程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快红海水库、卫星水库工程除险加固改造建设,推进巴楚县民生水库建设,提高全县水资源调控能力。
供水保障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管网及信息化改造,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率达100%;其中总水厂供水规模从7.73万立方米/日提升到12万立方米/日,增设一条长度260公里涂塑钢管复线,更换各乡镇老旧供水管网2000公里。开展全县总、支、户的三级输水管进行水量、水压监测。推进物联网智能水表、户外防冻水龙头采购,全面提升全县供水保障安全。推动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城乡安全饮水保障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塔克拉玛干沙漠、托克拉克沙漠边缘以及荒漠化治理力度。推进阿纳库勒乡水土保持项目、夏马勒林场预防保护治理。“十四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万亩。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加快生态自我修复。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叶尔羌河流域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大灌区干渠支渠改造建设,“十四五”末,完成大中型灌区新增干、支、斗渠防渗改造长度1525.31公里,干渠防渗率达到100%,支渠防渗率达到90%,结合农业农村局高效节水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4。
防洪抗旱工程。加快叶尔羌河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体系、城市防洪物资储备完善的建设;推进抗旱设备更新改造工程和应急连通工程,加快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建设。新建叶尔羌河防洪堤10.5公里,山洪灾害治理导流堤9.6公里,更新改造机电井2610眼,新建应急连通渠道54公里。“十四五”末,巴楚县重要河堤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一般河段达到10~20年一遇标准。
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全面实现水资源利用和配置监管,提高城乡人畜供水智慧化水平,提升巡河智能化水平,提高山洪预警系统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快巴楚县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灌区量测水设施及水利现代化设施、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项目、河湖长制管理平台、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更新改造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及自动化平台中心建设、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自动化提标改造工程、水库信息化管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巴楚县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监测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政务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四大应用系统。
水库及湿地清淤工程。推进红海水库、卫星水库、阿吉根洼地清淤工程建设,完成红海水库清淤工程量600万立方米,卫星水库清淤工程量300万立方米,阿吉根洼地清淤工程量1000万立方米,逐步恢复水库兴利库容和湿地生态功能。
盐碱耕地改造试点。推进全县盐碱地改造试点、排水渠清淤项目建设,治理干、支排渠长度272.3公里。通过修建排碱渠工程,完善田间排水系统,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改善巴楚县灌区土壤环境。
第三节 增强电力能源保障能力
优化电网结构。调整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探索大电网之间的柔性互联,提高区域内电网互济能力。严格控制电网建设成本,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升级改造配电网,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适应电力系统智能化要求,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支持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巴楚县城网供电可靠率99.47%,城网供电电压合格率99.98%、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99.82%、一户一表率100%。
加强民生用电保障。利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契机,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632.2千米,新建及改造0.4千伏线路790.7千米,新增更换变压器307台,增容83兆伏安。全面提高城乡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解决农村电网户均供电容量低、安全隐患多、“低电压”等问题,切实解决乡村及偏远地区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实现“煤改电”全覆盖。
第四节 完善县域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等新基建推进力度,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建设“5G+宽带”双千兆网络,实施高速光纤宽带入户工程,扩充光缆出线,扩大传输系统容量。推进4G网络向5G网络升级,实现4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区域,有序推进5G商用网络,加快大数据中心分节点建设。到2025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建成5G通讯基站62座。
完善政务信息设施建设。配合地区完成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服务与产业、民生、城市管理、维稳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工业、林草、水利、交通、能源等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升系统检测指挥决策能力和执法能力,着力构建现代化政府管理的信息体系。
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运营管理信息化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展示、维修中心等新能源汽车交通系统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国省道、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内部和道路、景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以色力布亚镇为中心,建一个大型公交车站点,加大5个乡镇客源站充电桩建设,形成连接主城区城际的快充网络。完善停车位、公交及出租车场等配建专用充电设施,建设民用纯电动、油电混动汽车充电站,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立智慧车联网服务平台。
第十章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巴楚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污染防治,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县域构建“一核一心十乡镇,双屏多廊四节点”空间开发格局(一核:巴楚县城;一心:色力布亚镇;十乡镇:阿纳库勒乡、阿瓦提镇、阿克萨克马热勒乡、恰尔巴格乡、夏马勒乡、阿拉格尔乡、多来提巴格乡、琼库尔恰克乡、英吾斯塘乡、三岔口镇;双屏:天山山前生态屏障、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屏障;多廊:河流廊道、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市政设施廊道),结合城市能级提升,积极推动重点乡“撤乡设镇”工作,对县域整体空间开发格局进行分区管控,优化农、牧、矿等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与乡镇建设相协调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加强天山山前生态屏障、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屏障建设,预留主要河流、高速公路、重大市政项目生态走廊,突出对叶尔羌河中下游湿地、水域、胡杨林等自然区域的保护。提升色力布亚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色力布亚镇对县域南部及周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全县城镇体系格局。积极推进城镇规模与空间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保证城镇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加快完善现有空间布局中绿地系统、停车系统、公共活动空间等缺项,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确保城市功能格局与未来发展需求相适应。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促进县城与周边乡镇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研究建立产业发展与建设用地联动机制,实现良性滚动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严控国土开发强度。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合理提升用地开发效率。围绕县域“一带一核四区”空间发展格局(一带:巴图城镇发展带;一核:巴楚县城、图木舒克市区共同打造形成的喀什东部区域中心;四区:北部戈壁区、南部色力布亚镇发展区、巴楚城镇发展区、图木舒克城镇发展区),挖掘项目潜力,提升核心区域的城市能级提升,增加巴楚县与图木舒克市的联系,依托三岔口国际物流港、图火公路快速化等项目,打造南疆城市圈重要节点,构筑喀什地区货物转运的东大门。严格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建立底线思维,明确用地开发的强度底线,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重点盘活存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加大低效用地盘活,拓宽盘活路径。引导存量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将适度增量定向用于重大项目平台和民生发展。加强土地复合利用,合理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提升单位土地的经济密度和产出水平,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品质。
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管控。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立足林、草、湿地生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布局一批重大工程,提高生态涵养能力,完善城市外围周边防护林体系,构建城区外围生态屏障。在“三北”防护林体系项目基础上,结合地区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水系修复、红海水库-邦克尔湿地胡杨林修复等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规划,完善防护林草体系。通过自然恢复结合人工措施,加大受破坏林地、草地、水体修复,通过资源合理调配与土地开发规模控制,探索农牧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
第二节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任务。加快推进县域内集中供热项目,淘汰10蒸吨以下所有“散乱污”企业锅炉。稳步推进农村剩余3.6万户“煤改电”清洁取暖工程。综合整治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加强施工扬尘监管执法力度,积极推进绿色施工,严禁敞开式作业。推行道路低尘作业方式,机械化清扫率提高到80%。全面推进煤炭销售企业堆存厂区污染围挡、防尘遮盖。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管理,加大黄标车辆淘汰力度。积极推进餐饮油烟污、挥发性有机物等整治。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大县域砖厂淘汰力度;加快轧花厂、棉短绒等企业落后技术设施淘汰和升级改造。提高7万多农户煤改电工程使用率。到2025年,城镇环境空气质量2级天数不低于上级下达指标。
改善水环境质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实施工业节水、农业种植节水、社会节水、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加快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中水回用率。强化不达标水体治理,实施河流两侧1公里范围傍水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置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设河流岸线、河湖生态保护机制,积极开展河道整治,实现巴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整治应急水源地周边环境,确保饮用水安全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完成县工业园区、城南市场、色力布亚镇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扩容、外延,增加污水收集处理率,实现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地表水环境质量(叶尔羌河巴楚段)好于Ⅲ类水体。
加强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污染状况详查,进一步查明农用地士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完成耕地土环境安全性评估和等级划分。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工业园区及阿纳库勒乡十四村周边开展土壤监测,掌握重点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强化化学污染物污土壤的管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和安全施药,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强化畜养殖重点企业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加强工业废弃物处理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80%。强化生物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管理,加强县域生活垃圾填埋滤液的处置和监管。实现监管医疗废物处置率和覆盖率100%。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化学品、危废、医废管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土壤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齐乡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到2025年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0%,垃圾回收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生态保护屏障。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叶尔羌河至邦克尔湿地引水渠建设,打通喀什噶尔河生态通道。开展喀什噶尔河(克孜河)巴楚段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河道疏浚等重要生态区修复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实施阿纳库勒乡至阿瓦提镇绿洲工程固沙1.28万亩,遏制塔克拉玛干沙漠侵蚀,构建沙漠生态屏障体系;在天然林重点区域实施引洪灌水10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森林抚育100万亩,天然林虫害防治270万亩,病害防治140万亩。对全县天然林开展调查区划,实行分类指导、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县域天然林林分质量;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围栏26万亩,毒害草治理5万亩;在严重沙化生态脆弱区域实施退耕还林0.5万亩,加强对严重退化天然草场的封禁保护与管理;坚持以水定林,围绕图巴公路、三莎高速公路、巴莎公路、农田林网建设等,完成人工乔木造林1万亩。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3%以上。
推进自然保护地调整优化。在巴楚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和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整合优化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园管理制度,落实机构和人员编制,开展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确权勘界、资源科学考察、科研监测等工作,不断完善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管理,提升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水平。在适时开展生态补水和有效保护恢复胡杨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产品的需求。
第四节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积极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建设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建筑体系和工业体系,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规划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发展项目,推进废旧车辆报废、拆解以及生活垃圾发电等项目实施。利用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中水建设县城北边防风防沙林1万亩;进一步挖掘重点领域节能潜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落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用水、用电价格,体现环境损害成本的污水、垃圾处理价格,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绿色生活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 式,创建一批卫生家园、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理念宣传普及,鼓励群众在日常消费中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鼓励低碳出行,优化“互联网+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循环为先”理念,强化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引入建筑废物再利用企业,协同处理城市和产业废弃物,推动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废旧轮胎、建筑垃圾、塑料废弃物等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秸秆资源化、产业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努力构建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产城融合和共生体系。
第五节 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机制
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常态监管力度,完善监测点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全面提高县域重点污染源管理企业和安全饮水工程的自动化监测、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实现季度污染物排放信息及监测数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测技术装备更新与应用力度,推动巴楚县监测装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到2025年,全面落实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指标。落实好自治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指标,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运用考核结果导向,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任审计,逐步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第十一章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产业带动就业导向,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扩大就业规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贫困农民、退役军人、残疾人、城镇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的稳定就业,提高城乡劳动生产率和薪酬水平,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围绕纺织服装、畜牧全产业链、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力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企业就业。围绕纺织服装、电子、新能源、建筑、旅游、馕、电商物流发展、农产品加工、畜禽规模化养殖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购置建筑服务队配套设备,组建建筑服务队,统一派遣本地劳动力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务工。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零工经济,推进市政市容、家政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提质扩容,加大对社区服务、网络零售、线上教育等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大疆内外就业岗位对接开发力度,有序推进疆内外有组织转移就业,实现年均劳务输出3000人以上。调整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监督管理机制,对公益性岗位上岗的年轻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以旧岗换新岗,转移到内地、北疆、园区企业社会化岗位就业,从兜底式保障就业向人岗相适就业转变,提高就业质量和家庭收入。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35万人次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扶持巴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巴楚技工学校发展,借助上海优势资源,开展与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对口援建,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丰富培训课程和内容,引进技能师资50人,组织技能教师外出培训250人次,对17个园艺实训大棚进行改造,新建实训厂房2座,对教学场地、宿舍楼进行改造,增加建筑、大型机械、汽车驾驶、园艺工、旅游、文化演艺实训工位,补齐技工教育短板弱项,提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使技工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形成初、中、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行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大纺织、建筑、电子商务、旅游等专业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型队伍;依托巴楚县工业园区、色力布亚镇产业园、馕产业园、各类企业推进企业岗前培训、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发展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十四五”期间,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000人次以上。
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服务功能,为返乡创业提供便利。支持“十小工程”、网络平台创业、小微企业创业等多种创业形式,引导劳动者从事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创业,鼓励青年和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培育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就近就地就业,打造1-2个返乡创业示范乡村。推进创业载体和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楚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与上海产业孵化园创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基础设施,新建集产品收储、中转、检测功能和创新工厂为一体综合保障中心一座,与第三方管理机构合作,开展创业项目推介、培训、指导,完善社保、税费、房租等创业扶持政策,对入驻企业给予1-10万元吸纳就业补贴和销售补贴,提升孵化能力。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创业服务能力,同步提升“楚创空间”创业培训能力,建设成为创业培训基地,对入孵企业和社会各类青年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提升广大青年就业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率。支持金融机构、国企担保公司发展创业担保金融,提高就业稳定性、积极性。
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就业形势分析监测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能力,保障城乡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同等享有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坚持“党委政府统筹、人社牵头组织、技校开展培训、部门联动开发岗位、三级就业服务机构人岗匹配、国企劳务公司有组织转移务工、打造创业品牌促就业、动态监测稳就业”的工作机制,培育和引进劳务中介机构,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健全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构建覆盖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监测劳动力市场变化,掌握劳动力流动趋势,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强化劳动维权保障。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加快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完善集体合同制度。加大监察执法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机制。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严格执行“五项制度”,加大督促指导专项执法,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成果,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聚焦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常规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等核心指标,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县域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按照总量控制、分级管理、有减有增的原则,统筹现有编制,紧盯紧缺学科,通过自聘、特岗招聘、免费师范生等渠道,利用5年时间补充1500名紧缺学科教师;持续推进柔性人才引进,每年至少引进2-3名优秀人才,切实强化管理队伍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每年聘请疆内外专家对800名教师、130名管理人员进行技能、专业培训,选派150名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赴疆内外进行管理能力、教育理念、专业技能培训;建立15个学科工作室、2个学科基地,以点培养、以面培训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十四五”期间,新建1所小学、5所初中,改扩建22所中小学,同步完成相应的设施设备、仪器配套,确保学位满足需求;以上海援疆教育集团为载体,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到2025年,力争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学科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扎实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把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作为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第一指标。学前以强化幼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能力培养为重点、义务教育阶段以读写能力提升为重点、高中阶段理解运用为重点,通过增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课、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比赛等方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各阶段有序衔接,完成“四率一分”目标任务,力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前三年,在全地区每年提升一个档次,到2025年,达到全地区前列水平。探索社区教育和农牧民夜校发展,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应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建设10-15个社区教育示范点,确保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能力。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持续改善办园条件,新建及改扩建14所幼儿园,2.8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配套室内外相关附属设施,基本满足城镇幼儿入园需求。依托学前教育集团,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每年选派5-10名骨干园长、10-15名骨干教师赴疆内外进行能力提升培训,促进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着力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如期通过自治区学前教育办园行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验收,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
推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新建1所、扩建1所高中,同步完成相关室内外附属配套,扩大教育资源,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问题,为解决高中学生高峰期做好充分准备;持续加大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高中教师队伍素质;加大高中阶段学科研究,借鉴罗凯工作室经验,利用五年时间建设3-5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工作室,带动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不断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高考上线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巴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升级为中等职业学校为契机,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持续强化中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提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推广“引校入企”“入企办学”等联合办学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面,力争到2025年,毕业生顶岗实习率、就业率均达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50%以上。
全力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健全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切实解决随迁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强化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扎实做好残疾儿童受教育问题,坚持以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为主的教学,推进23所义务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室建设,注重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迁建特殊教育学校,完成6500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580平方米公共活动和康复用房、4300平方米生活用房建设;推进特殊教育提质扩容,到2025年,全县培智类班级达到18个、听障类班级达到9个,基本满足县域内特殊群体入学需求。
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优化乡镇教育党总支机构运行,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健全完善各学段管理机制体制,到2025年,构建起从学前到高中阶段规范管理、有序衔接的完整制度体系。持续推动人事工作改革,在绩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等方面持续向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每年统筹100万元实施“名师工程”表彰奖励,探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按照每年不少于5%的比例,加大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统筹推进城乡教师一体化管理。深化课程改革,严格落实新课标要求,优化教育理念,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确保精准资助不漏一人。持续强化“控辍保学”,以“124”限时管控法为载体,实施动态管理,依托“特色班”“强化班”,有针对性的对易辍学、厌学等学生开展教育辅导,充分发挥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巩固控辍保学成效,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到校率持续达标。推进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发展,扩建教师进修学校,为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搭建学习平台。
第三节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核心,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建10所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新建7个、改造4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污水处理系统;新建色力布亚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新建阿纳库勒乡等4个卫生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新建2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加快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持续开展“千名医生下千村”活动,深化上海援疆和新疆医科大学的帮扶,加强对村医的“传帮带”。转诊率持续下降,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深入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执行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适时调整和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内容。按照每万人配备7.5名公共卫生医师的要求培养建设人才队伍,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率和有效率。加强中医药健康促进,做大做强中医特色服务效能,加快中药制剂室建设。系统培训乡镇卫生院超声医师、技师,提升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断水平。建设移动式体检中心,使全民体检更加便捷。做好慢病、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精神病及结核病等重点对象的社区管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康复中心及老年病科,促进康养结合。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率,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贫困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加强唐氏筛查项目及危重孕产妇救助等项目。人民医院建立重症孕产妇和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新建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整体搬迁,打造成妇幼儿童医院,使妇幼服务更加精准科学。新建县级传染病医院,人民医院平战结合大楼,县疾控中心等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传染病防治、诊疗能力。“十四五”期间,达到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建设现代化的接种门诊,规范接种。
加强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平战结合”的原则,强化卫生应急管理。加大公共卫生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强化卫生应急队伍能力提升,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备齐常用应急物资。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重点加强重大传染病及舆情监测,提高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病早期发现和快速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卫生应急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机动性,及时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95%以上,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在县人民医院建立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县域内救护车的实时位置共享及实时现场传输,检验、影像检查结果实时回传。实现实时病历查阅,共享全民体检、公共卫生等系统中病史信息,及时掌握病情。建成五大中心(胸痛、卒中、新生儿、孕产妇、创伤)重症监护病房,健全巴楚县急救网络体系,力争打造三级医院(人民医院)。完善巴楚县人民医院定点发热留观医院的建设,规范处置能力,打造色力布亚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工作。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共体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信息、基本公共卫生信息及全民体检信息共享。建设县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实现网上预约、网上诊断、网上药店配送。推进县人民医院信息化手术麻醉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四级电子病历系统、信息集成平台以及绩效考核等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大数据支撑。推动医学检验中心、质控中心、病理中心、影像中心信息化建设,实现县城内结果互认。建成县域中西医健康驿站,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人工智能AI眼底镜、人工智能AI宫颈癌筛查设备,实现远程诊治。
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县乡村三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订单免费全科医学定点生”计划,依托上海援疆及新疆医科大学对口支援优势,每年定向巴楚培养10名大专、10名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抓好继续教育,采取委培、联合办学等方式,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学历教育全覆盖。力争到2025年,实现每千人配备2.5名护士和2名执业(助理)以上医生,每万人配备2名全科医师。每年至少引进3-5名高层次人才。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以脱贫攻坚后评估工作为抓手,积极推动健康生活、急救知识、居家防病除害等专项行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控烟限酒戒毒行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培养宣传队伍骨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教育。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到2025年建立和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27个。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优化人口结构,使全县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促进人类健康水平不断发展。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征缴力度,扩大参保覆盖面。落实统一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落实企业与机关养老保险、企业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序衔接,保障参保人权益。贯彻落实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待遇调整和筹资机制。全面推行社保网上经办事项。
完善城乡低保救助体系。健全各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确保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达到或超过扶贫标准。全面推进低保规范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严格执行低保审核审批程序、低保对象认定和动态管理办法,完善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落实低保户“一户一档”,确保基础数据采集信息化管理,健全完善低保大数据系统,加强扶贫、公安、人社、金融、住建等部门之间的数据比对,确保精准认定、精准救助,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提高救助时效,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加强特困人员认定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级评定,强化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加强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相衔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救助制度在重点保障城乡低保家庭、特困供养人员的基础上,适度延伸到低收入困难家庭,形成生活救助保基本、专项救助解难题的梯度化、体系化救助格局。加快研究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作用,促进部门统筹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完善信息系统平台,推动各部门相关救助资源、救助信息和救助需求及时对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资源统筹。
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完善服务体制和监管机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落实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提升养老机构自身发展能力和养老服务质量,促进现有养老机构发挥作用,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对有意愿的“五保”“三无”老人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精神慰藉等服务体系,推动从机构集中照料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化发展转变,补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短板,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期护理技术指导和帮扶合作关系;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站点紧密对接,以医生签约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等系统性服务。加大基层养老护理员培训力度,为加快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进养老福利机构建设,深化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加快村(社区)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14座村(社区)福利服务中心,打造集基层政权与养老托老、日间照料服务为一体的基层服务站点。到2025年,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每千名老人养老拥有养老床位数不低于45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30%。
提升妇女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持续实施《巴楚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关爱保护体系,不断提升儿童福利保障、关爱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儿童生活、医疗、学习、就业、住房等基本需求,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加大儿童福利保障力度,持续做好孤儿集中收养工作。分类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供养政策;继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 孤儿助学工程”。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健全服务功能,规范工作流程,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关爱保护,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和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集养、治、教、康于一体,完善设施设备,规范管理服务。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关爱保护机制。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乡、村托幼所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中心或活动站,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日间照料、学习辅导等服务。建立完善儿童救助台账,实施动态管理,精准识别,系统录入达到100%。
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救助管理工作要求,明确属地责任、夯实监管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深入开展救助排查整治,完善街道、社区救助网络,形成全方位救助体系。推进救助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民政、公安、城管、卫生健康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健全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寻亲服务工作制度,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寻亲服务。完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措施,落实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为走失、务工不着、家庭暴力受害人等离家在外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救助。强化站内照料职责,充分利用站内设施设备开展照料服务。健全流浪乞讨转介处置机制,减少不文明流浪乞讨现象。
加强残疾人救助保障与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加强残疾人救助保障,精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精准救助率达100%。推动有意愿集中护理的重度残疾人开展集中或社会化照料护理服务。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收尽收”工作部署,对符合政策及时纳入特困供养、城乡低保范畴,健全机构内患者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慈善与社会福利事业。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慈善与社会福利事业。稳妥做好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认定工作,规范红十字会慈善捐赠,加强慈善组织活动监管,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积极申请福利彩票公益金,强化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监管,提高使用质量和效益,切实发挥公益慈善助力民生保障作用,着力构建以县级为重点、乡级为支撑的民政福利设施体系。加大资金投入,补齐机构建设短板。“十四五”期间,建设救助站和精神康养中心各一座,修缮原有福利院、儿童保护中心宿舍楼,配套新福利院区设施设备。
加强殡葬管理服务。推进以管办分离、治理散埋乱葬为核心的综合治理。严格殡葬服务收费标准,强化殡葬管理服务不定期联合检查,规范公墓、公益性墓地管理。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与殡葬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 殡葬服务”,推动婚丧习俗改革,倡导移风易俗。稳步推进公墓和第一、第二殡葬服务中心及火化场等项目建设。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倡导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理念、新风尚。
提升婚姻管理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严格婚姻登记程序,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快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水平。健全完善预约服务、心理疏导等工作机制,拓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推动婚俗改革,倡导节约适度、健康文明、移风易俗的婚嫁礼仪。
加强区划地名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扎实推进撤县设市、撤乡设镇、工业园区新设街道等区划调整工作。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做好不规范地名清理工作。大力支持兵团深化改革和向南发展。依法做好管界护界工作,努力建设平安边界。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进社会组织清理整治,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第五节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实现住房总量平稳增长、住房品质逐步提高、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住房结构更为均衡、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有效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健全住房市场体系。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实行差异化供地政策,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要应保尽保,其他土地供应要依据住房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妥善供给。加大公租房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9700套。到2025年,城镇常住人口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100%全覆盖。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合理引导住房,满足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完成41个老旧小区、58栋楼的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打造3处“完整社区”,形成“15分钟生活圈”。将文化路(农机局、林业局、检察院家属院合并);教育大道(良种轧花厂家属院和银花小区合并);教育大道(工商银行、财政局家属院)与邮政局家属院合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拆除老旧房屋、新建安置房;对基础配套设施实施功能提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棚改的方式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互嵌式居住宣传。通过对新建商品房开发项目采取引导政策和控制措施,切实落实各民族群众相互嵌入式居住要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进“煤改电”工程。加大行政村、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及托幼所、幸福大院电采暖改造,村级组织阵地和非集中供暖农村中小学电采暖改造100%。鼓励居民使用电采暖,完成农村居民3.6万户“煤改电”任务。到2025年,全县清洁取暖率达到85%以上,电采暖覆盖率达到70% 。
第六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卫生安全体制机制。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疾病酿成大疫。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科学规划建设传染病、重大疾病、地方病专科医院及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大爆发的负压病房,提升传染病救治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在传染病救治时的应变能力、急诊急救能力、诊断能力和治疗能力。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用好覆盖县和乡镇、村(社区)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网上疫情直报率达到95%以上,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
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坚守安全底线,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依法从严惩处违法犯罪行为。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推进食品安全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把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严把食品加工质量安全关。严把餐饮服务质量关。完善问题导向的抽检监测机制。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和社会共治水平。到2025年,初步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抽检量稳定在1.5批次/千人以上,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基本得到控制,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相适应。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药品安全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机制,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制,实行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严格药品安全责任追究,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责任。贯彻执行自治区制定的药品(含医疗器械、化妆品,下同)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推进智慧监管项目建设,完善药品安全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完善药品产业创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挖掘利用地区特色动植物资源优势,促进药品、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完善风险发现、评估、处置和工作交流机制,推动建立药品安全责任制,制定、组织、实施好药品安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等特殊药品的采购、销售、流通、贮存进行网络动态监控,有效防范风险。按时完成抽检任务,提高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和化妆品监测机构建设,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危化品、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大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范力度,强化枪支危爆等重点物品安全管理,加强物流寄递等行业监管,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前介入的安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扎实推进企业安全达标创建活动,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
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坚持依法治网,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不断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维护网络安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全方位工作责任网,积极协调水利、气象、交通、自然资源局和规划等“前端”部门分工协作,从制度层面固化县乡村三级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构建全时空信息发布网,建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联合机制,多渠道及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构建全灾种应急指挥网,建设巴楚县应急预案和资源信息采集系统。建成“巴楚应急云”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灾害要素填空式直报。构建全区域救援保障机制,建立部门信息共享、灾情会商、相互支援的工作机制。开展全县房屋设施抗震性能普查和基础设施调查,综合研判全县防灾灾害风险,开展防灾重点危险区防灾灾害预评估工作。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和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统筹调度社会应急援救队、企业应急救援队、各行业专家组成常备应急支撑力量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自救互救队伍。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县、乡两级高度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应急机制,形成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力量,建立健全企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地区水平;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达到地区水平。提升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指挥平台,健全应急救援协调联动、资源共享联合处置机制。加快巴楚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应急装备和应急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室内应急避难所,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
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润疆,筑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坚持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巴楚文化魅力。
第一节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巩固发展主流媒体阵地,着力增强舆论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建巴楚县村、社区新疆“四史”馆,发挥好县、乡、村三级宣讲员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四史、五观、八个白皮书群众宣传教育。改扩建李云扬纪念馆、巴楚抗震纪念馆,以巴楚县烈士陵园、三岔口毛主席语录碑为补充,发掘展示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文化润疆的重要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发挥阵地作用,以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为目标,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县融媒体中心改造升级工程,建好用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净化乡村社会环境,不断破除群众观念上的陈规陋习,破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传统习俗观,让文化润疆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融合感恩教育,记录历史过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的巴楚镇幸福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感恩教育馆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全县示范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开展中华传统礼仪培训和读国学、诵经典读书等“知书达理·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庆组织开展贴春联、扭秧歌、打腰鼓、舞龙狮、赛龙舟等“我们的节日”—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精品图书、文艺、文博”等各类文化下基层、进机关、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返乡大学生足球比赛、青年篮排球比赛、广场舞比赛、农牧民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演出、文体活动。利用文化大舞台常态化组织文化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把文化大舞台真正变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舞台。组织开展好“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自治区推送优秀电影播放等文化惠民活动,落实“一村一月至少放映一场电影”。开展“东风工程”,向全县各乡镇、村(社区)赠阅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发挥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平台作用,用好乡村大喇叭,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加强文艺创作。坚持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建立健全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巴扎集市、军营学校、厂矿企业和改革建设前沿进行采风创作的长效保障机制,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创作水平,策划、录制、播放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百姓生活短剧。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以李云扬同志事迹为素材,创作《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节目;结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关于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要求,编排创作体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华文化特色的文艺类节目,讲好巴楚故事。充分发挥“多元一体”新疆特色文化优势,引导各族群众、各类文化企业和民间社会力量等各类资源,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文化创作人才培养,推动文艺与融媒体有机融合,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传播空间。
广泛开展沪巴两地双向文化交流。持续推动实施上海艺术团体赴巴楚开展文化交流巡回演出,建立两地文化援疆协调合作常态化工作机制,互通、互送、互享、互办文化援疆项目,丰富巴楚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组织上海骨干文化企事业单位、艺术家来巴楚开展文化帮扶、文化结对等活动。组织巴楚文化人才及演艺团体到援疆省市开展感恩巡演活动,推进巴楚文化演艺产品走出巴楚,打造巴楚文化旅游品牌。组织各族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模范等走进内地,开展爱我中华、民族团结、文化寻根等融情实践活动,让两地各族群众在来来往往、聚聚聊聊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分批分次对县乡宣传文化干部、融媒体中心专业人员、宣讲团人员、草根宣讲员进行培训,组织到疆内外发达地区交流学习,提升能力。实施引智工程,积极引进疆内外各类优秀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带头人,举办文化讲解员、非遗传承人等培训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思想正、业务精的地方文化人才队伍。发挥文化援疆人才“传帮带”作用,邀请上海市各类文化团体、传媒单位来巴楚开展各类交流培训活动,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高素质宣传文化干部人才队伍。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略)
第三节 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
(略)
第四节 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研究,进一步扩大“学习强国”平台在全县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新疆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感动巴楚”十大人物评选、爱国卫生运动、“三新”活动、妇女“靓丽行动”等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世俗文化、现代文化发展,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破除陈规陋俗,深入开展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县乡镇两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深入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规范失信行为信息记录和共享公开制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素质、促进家庭和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以及家风家训的道德自律作用,教育引导农民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参加文明家庭创建评选活动,推动兴起文明家庭创建的热潮,展示文明家庭风采,夯实社会稳定思想根基。
第五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县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对文物古迹遗址的保护、研究、利用,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增加文化资源。抓好历史文化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影剧院等文化载体建设。深入挖掘利用巴楚丰富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打造鲜明的中华文化标识。加强乡镇(场)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配齐配套相关文化设备设施,增强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继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推动培育“书香巴楚”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发挥好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提高博物馆陈列展示和社会服务水平。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形成以县级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为服务点,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真正做到区域城乡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全覆盖、无死角,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供给。
扩大体育场地设施规模。加强室内运动场馆、体育公园、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运动广场、健身步道、室外篮(排、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舞台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按照管办分离和非营利性原则,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招标选择专业的社会组织或企业负责管理运营公共文体场所,促进公共文体场所低价或免费向社会开放,提高场地设施运营能力和综合效益。
推进基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强文化体育人才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基层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配齐配强乡镇村(社区)文化力量。围绕“到人、管用、有效”目标,完善文化队伍管理办法,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文化方面工作,将乡镇村(社区)的文化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到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切实发挥各级文化工作人员的职责作用。组织专业人员到基层教、学、帮、带,强化基层文化体育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改革优化县文工团,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充实文艺创作队伍、大力引进年轻演员夯实人才梯队,进一步提升文工团整体战斗力。加强对社会文艺团队的艺术指导,就规范队伍建设与管理、改善活动设施和设备、拓宽活动舞台和空间、丰富节目类型等方面给予专业性意见,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发挥社会文艺团队在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鼓励发展足球。进一步发挥好新疆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品牌效应,强化青少年足球训练,争创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形成场地、训练、比赛、教练、经费保障一体化管理机制,确保巴楚足球主力军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邀请内地足球俱乐部专业足球教练,来巴楚开展教学培训,提高体育教练水平。
第六节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立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高品质、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更好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勒亚依里塔格山地质公园、唐王城遗址公园、巴楚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等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利用民俗风情街、泰和休闲街区、叶尔羌夜市、创元广场、金石里广场等休闲商业广场和特色购物街区等,发展现代城镇旅游休闲夜间经济,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休闲游憩娱乐街区,不断更新消费场景,刷新消费体验,增强群众参与感,推动消费能力持续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打造富有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和民俗村落。深入挖掘色力布亚镇、夏马勒乡、夏马勒奇特村、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村等乡镇、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胡杨人家、特色小镇和民俗村落。充分调动各类文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精心组织创作出一大批以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思想精深、内容精彩、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探索“旅游+演艺”模式,让文化促进旅游品质的提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地。探索景区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利用“红色+文化遗产”的模式,促进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以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方式传播推广红色文化。积极发展文物文博旅游。推动建立中小学生、干部群众定期参观文物文博场馆的长效机制,推动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常态化对外开放、延时错时开放。常态化开展流动文博馆活动,推出以文物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化体验游、研学旅行、定制旅游精品线路,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发展沙漠文化旅游。充分发掘白沙山、黑山、勒亚依里塔格山等沙漠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人文性、景观性、体验性相结合,鼓励发展沙漠旅游新业态,加快白沙山沙漠公园景区建设,打造沙漠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旅游周边巴楚特色民俗、胡杨、沙漠等文创产品,加强同内地和兵团的文化交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第七节 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强化领导权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理直气壮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群众性思想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建立宣传文化产品鉴定中心,配齐配强审读力量,健全完善新闻报道、教材、文学作品等出版物审核机制,加强对各类媒体、课堂讲台、网络论坛、新闻出版、讲座报告、文艺演出等的管理,深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教育阵地、宗教事务的管理,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落实管理责任。规范基层文化阵地使用标准、管理流程,管住用好博物馆、文化馆(室)、图书馆(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化大舞台、农民夜校等各类文化阵地,确保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第十三章 落实社会稳定总目标,推进平安和谐巴楚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反分裂斗争和反恐维稳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时刻紧绷反恐维稳这根弦,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加强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社会治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节 加强法治巴楚建设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并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化解行政争议等。
坚持依法行政。明确各行政执法部门职能和权限,厘清各项行政执法服务权限、内容与责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聚焦“公示”“程序”“合法”三个关键环节,以“三项制度”的落实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执法队伍管理,落实行政执法资格准入制度。坚持严格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改进行政执法作风,坚持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执法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坚持公正司法。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和制约监督,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保证司法公正,严格依法办事,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地适用法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正确、合理、及时,真正做到既合法,又公正,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公正。
强化法治宣传。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工作,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作为重要抓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依法治理的能力。突出抓好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力度,全力营造各级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更加自觉主动,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第二节 推进反恐维稳常态化
(略)。
第三节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立足巴楚县撤县设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大限度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夯实基础社会治理基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巩固提升“自治区优秀平安县”创建成果。加大“自治区优秀平安乡镇”创建力度,扩大“平安细胞工程”覆盖范围,丰富创建形式载体,积“小安”为“大安”,构建平安和谐巴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构建党建引领建设城市治理新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完善社区物业党建,推动物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有序推进“智慧小区”建设,5年完成全县175个小区的安防常态化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强化雪亮工程深度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应用与大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提升安防体系智能化水平。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员、司法调解员、仲裁队伍建设,推进乡镇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站)建设,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推进智慧综治建设,延伸城乡网格化管理触角,构建群策群力的社会面安全防范格局,织密城乡安全防范网络。实施综治中心提升工程,以综治网格为基础,依托“9+X”系统平台,整合公安、司法、教育、住建、消防等部门信息、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
第四节 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维护稳定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基层治理体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规范基层组织结构。以村为单元设置党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维稳综治中心、农村发展中心,形成精干协同高效的运行组织结构。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坚持村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做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优化基层干部队伍,选优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级“两委”班子;持续优化村干部队伍,加大村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推动内招生、留疆战士、选调生、“天池计划”人员到村任职,完成每村2至3名公职人员目标;加快培养村级后备力量,按照每村4—6名标准,从未就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青年团员等优秀农村青年中储备村干部,确保储备力量来源充足,将现有高中、中专村干部纳入学历提升工程,逐步提升村干部学历。
加强基层阵地建设。五年内新建10个乡镇的党群服务中心、9个拆分村(社区)阵地,完善阵地功能。强化基层经费保障,全面落实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政策,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加强网格党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建联建和社会网格示范点,推进社区“大党委”制度,整合社区资源做好服务居民工作;积极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试点,逐步规范和丰富党群服务内容。健全自聘干部激励机制,建立自聘干部考录县聘事业编工作机制,逐步提高自聘干部工资待遇。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议事协调机制,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组织生活制度、工作运行机制、决策议事机制、常态维稳机制、宗教事务管理机制、群众工作机制、村民自治区机制、村民自治区机制、村民监督机制、帮带机制等。
第五节 强化消防安全工作
健全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和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督促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乡镇、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市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城乡、工业园区消防专项规划修编,完成巴楚县城南消防站建设,完成英吾斯塘乡、三岔口镇和新疆棉花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巴楚棉麻站专职消防队指挥调度网接入工作,补齐市政消火栓、水鹤欠账。
深化消防执法改革,构建新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强化社会面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区域性隐患整治,行业监管部门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平安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探索建立智慧消防新模式,推动设有消防控制室单位接入地区消防物联网监测系统,依托自治区综治系统推广应用消防安全巡查模块,完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机制,加强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加强综合救援能力建设。强化消防车辆装备器材建设,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完成车辆装备器材配备和淘汰更新,完善训练基地设施建设,强化联勤联动。提升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落实消防救援人员优待政策,从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消防救援人员优先优待内容和措施。建立健全消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消防工作的财政支撑。
第六节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提升军地资源共享水平。加强全面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退役官兵移交安置工作,推进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四章 加强对口援疆合作,切实增强援建综合效益
坚持援疆重心向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倾斜,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发挥好对口援疆的综合效益。
第一节 持续强化干部人才支援
科学做好干部人才选派。提高人才援建的针对性、实效性,优化人才选派结构,着重增加经济管理、教育、卫生、规划等领域的人才选派,力争平均每年在巴楚工作干部人才不低于25人。积极推动巴楚县在纺织、畜牧等优势产业全产业链的专项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发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合作交流。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柔性人才需求目录,构建两地合作人才开发及培养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技术联姻、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候鸟式人才,力争每年柔性引进3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7名“银龄行动”专家来巴开展短期或定期服务。
强化本地骨干人才培养。采取“一帮一”“一带多”、外出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方式,探索本地干部培养帮带模式,不断优化本地干部队伍结构,提升本地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组织更多的本地党政领导干部、科技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赴上海培训,推进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学习创新知识,增强转化先进科技成果能力。丰富智力支援方式。完善县远程视频培训体系,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协调援建方资源送教上门,丰富智力支援方式。完善关心关爱机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解决援疆干部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
第二节 全面促进产业发展
助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结合巴楚棉花、畜牧等优势产业基础,支持建立一批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建设,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组织水平。协助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和保护,完善电子商务推广中心,开通和扩展网络营销渠道,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
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围绕巴楚县工业产业定位,支持工业园区、飞地园区及纺织服装、畜牧等主导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及改造提升,切实帮助引进一批有基础、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落成一批强产业、惠民生的重点项目。
支持服务业优化提升。支持巴楚商贸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及仓储、分拣、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巴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推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深化科技应用,推进旅游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建设。完善机制增加就业。积极支持劳务市场、创业孵化、乡村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搭建与内地省市劳务协作平台,完善劳动力吸纳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力争每年向疆内外转移就业3000人次以上。
第三节 全面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创新结对联谊活动。注重贴近基层群众需求,积极推进乡镇、行政村、学校、基层医疗机构、对口行业部门之间的“石榴籽”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建立两地群众相互走动、走访、联系的长效机制,推动群众互助互融。
优化双向交流方式。深入开展两地乡村干部、民族团结模范、致富带头人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互访交流活动,搭建两地人才交流平台,帮助引导本地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深化青少年交往形式。通过参观学习、演出交流、夏令营(冬令营)等为载体的沪喀青少年“交朋友”“手拉手”活动,加强两地青少年交往结伴。
加大“引客入喀”力度。继续落实航线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强客源跨区域协同联动,强化体验式旅游,推动内地群众到喀什旅游交流。探索多元化援疆模式。鼓励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协会、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等社会力量参与援疆工作,探索精准、长效、持久的社会援疆新模式。
第四节 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支援
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支持巴楚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完善相关配套附属设施设备,推进智慧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校园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举办沪巴两地足球俱乐部、联谊赛等交流活动,推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重点,结合“红柳花开”“万人支教”、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师资等形式,切实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和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为凝聚起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巴楚加快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教育教学相关设施设备,持续推进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全覆盖。
推进重点文化阵地建设。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支持巴楚博物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具有中华文化标识和巴楚人文历史相结合的重点文化阵地建设,采取对象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以浸润式教育引导,培育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巴楚乡村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注重基层文化骨干人才培养,加大沪巴两地文化艺术专业工作者交流互访力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举办文化宣传和文艺展演活动,推动文化艺术进乡村,着力解决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底子薄和师资短缺的问题,推进文明共建,文化共享。
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注重挖掘爱国文化资源和民族团结典型,鼓励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和媒体节目,打造一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重要标识,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持。
深化两地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共建。加强对骨干人才培养和中医等特色专科及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本地医疗中心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合作等方式,引导上海在线医疗新经济企业开展远程医疗援疆、远程智能健康服务等援疆新模式,提升远程教学、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分析工作水平。
第十五章 推进兵地融合发展,打造兵地融合示范区
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方式途径,完善兵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优势互补、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融合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快兵地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坚持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推动兵地产业发展、国土空间、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兵地设施服务共建共享、市场要素畅通流动、社会安全协同保障的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推进产业发展联动。发挥兵团农业产业和技术优势,加强农业技术人才互通交流、技术培训,推动兵地设施农业、林果、畜牧等产业协调发展。支持兵地双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支持兵地企业共创优质品牌,共同发展供应链、产业链和物流链,提升市场占有率。推进商贸物流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兵地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商产业链等各环节融合发展。
第二节 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进就业服务合作共享。完善兵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兵地公共就业服务融合发展。强化兵地联合招聘,做到兵地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发挥兵团农业优势,有序接受地方劳动力到团场从事季节性务工。统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实现兵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互认,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用足用好现有政策,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鼓励地方毕业生到兵团就业创业。
推进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推动兵地职业技术学校交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共同抓好人才培养,推进兵地特色产业发展。兵地联合制定教育领域学籍管理、招生入学等政策,推动区域教育政策一致、标准统一、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培训师资,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
推进医疗社保领域合作共享。推动兵地医疗学术同步、技术共享,实现兵地医疗协同高质量发展。探索实施参保人员在兵地定点医疗机构更加方便快捷的直接结算方式,逐步扩大兵地医疗机构医保结果互联互通。继续推进社保缴费年限互认工作,保障参保人员合法权益。推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防联控,提高兵地共享利用水平。
推进文化领域合作共享。鼓励兵团文艺团体到地方县乡村开展文艺演出、培训服务等文化惠民活动。发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支持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开展兵地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共创活动,推动形成兵地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维稳、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水利工程共建共管,共同遵守兵地地下水管控办法及制度,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科学合理划分地下水开采区、限采区、禁采区,维护生态安全。共同做好小海子水库水源地保护,作为巴楚夏季补充水源,缓解饮用水供应紧张问题。加强兵地能源统筹协调,共同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兵团企业参与巴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兵地电网同步规划、建设和运营,推进库车-阿克苏-巴楚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支持兵团农网、城网、微电网建设改造,促进形成兵地统一的电力市场。提升完善通信保障水平,推进区域通信线路建设,推动区域行业内通信管道和管孔等资源共享率和跨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实施生态环境共管共治
兵地共同建立较为完善的“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推进资源共同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土地勘界、水资源配置等问题。加强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兵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兵地边界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共同做好兵地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工作,支持兵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及试点工作。强化环境治理,统筹推进兵地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制定兵地统一的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禁“三高”项目落地,加强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生态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
第四节 强化社会安全管理合作
强化兵地联络互通、信息互享、户籍协调管理等措施,构建兵地一体、上下联动、应对及时、处置有力的稳控合作体系,共同履行“保一方平安”责任。
第十六章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政治思想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党员干部完整理解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动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集中领学、讲党课辅导学、干部理论大讲堂解读学、“送教下乡”宣传学等方式,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广泛宣传建党10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引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宣传学习各级各类先进典型。
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政治标准,常态化识别干部政治素质,落实能上能下和精准考核奖惩机制,持续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注重从基层一线及急难险重岗位培养、锻炼、使用干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加大兵地干部交流力度。落实关心关爱措施。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优先向基层一线干部倾斜;及时解决基层干部夫妻异地分居、子女就学、就医等困难。落实容错纠错,适时提拔使用处分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干部,提振干事创业信心。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社区、机关、两新组织建设,做到党的组织、党的活动、党的作用全覆盖。围绕“1+2”重点工作,加大村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推动内招生、留疆战士、选调生、“天池计划”人员到村任职,完成每村2至3名公职人员目标。加快培养村级后备力量,按照每村4-6名标准建立储备库,确保来源充足。将现有高中、中专村干部纳入学历提升工程,通过网络学习、邀请教师到巴授课等措施,提升村干部学历。严把入党程序,每年计划发展1500余名党员,注重发展农民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注重在内招生、留疆战士中发展党员,通过规范党组织制度,督促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每年集中轮训村(社区)“两委”成员,突出国家通用语言和计算机操作,每年举办2期村干部和村级储备干部集中培训班;每年举办15-20期村(社区)干部业务培训班,每年集中开展不少于7天的农民党员培训。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访惠聚”驻村工作机制,选优配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力量。
加强基层基础保障。提升基层阵地建管水平,保障工作经费。逐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力争2022年评定为“优秀”等次的村“两委”正职报酬接近本地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工资标准,评定为“优秀”等次副职达到正职报酬的80%。用好自治区财政每年支持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力争2025年末,基本消除薄弱村。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新建巴楚县委党校色力布亚镇分校,解决培训阵地不足问题。新建10个乡镇的党群服务中心,9个拆分村(社区)阵地,配套完善村(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卫生室、室外文体场地等基础设施,提升基层阵地功能。
第二节 严格规划实施责任考核
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的导向作用,有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促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功能配套等有效对接融合,统筹建立与自治区、地委、县委发展规划及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的规划体系。将“十四五”规划细则按年细化纳入各级班子考核指标,督促推进落实。完善规划实施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紧盯规划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统筹协调,有效组织各部门共同推进重大发展任务的落实、重要措施的实施和“十四五”总体目标的实现。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人大、政协、各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在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制定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措施,围绕产业布局、财政脱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及知识产权许可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加强政策间衔接协调,保证政策实施效果。确保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向就业、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优先支持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经济薄弱环节和区域建设,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导向指引作用,用规划执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节 规范规划实施评估调整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加强对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工作的领导,加大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力度,科学严格绩效考核,构建领导有力、衔接有序、配合密切、协调顺畅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分析研究规划年度实施情况和实施中发展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县委报告。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时,须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需要调整本规划时,县人民政府应适时提出建议,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