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乘势而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背 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楚县委、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贯彻落实党中央“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自治区党委“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环节,强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十个全覆盖”“四个一工程”,加强调研、解剖麻雀、精准施策,量身打造“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一人一岗”,农村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以上,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1847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累计21893户8111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农村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巴楚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一)“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自治区党委“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措施,因地制宜细化脱贫攻坚举措,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巴楚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贫困群众生活显著改善,收入大幅增长,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847元,实现了“两不愁”真不愁。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至100%,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超过99.38%,且均高于国家标准。2017年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学前至高中阶段国语教育、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教育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构建了“四位一体”兜底保障机制,所有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完成19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每个村配备1名村医。患重大病、慢病的签约服务和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2018年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以来,全县累计11万人次受益(贫困患者3.3万人次);落实“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工作要求,对全县32种大病救治4962人(贫困大病人数658人),229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累计签约服务96.97万人次,重点人群及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患者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开展医疗救助23.72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7400万元,通过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及补充医疗保险,切实减轻脱贫户看病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安全住房有保障,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贫困人口2019年底彻底告别住危房的历史,实现了“三保障”全保障。
(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一是全县建成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总水厂1座、各乡镇加压站25座,总水厂最大日处理能力8.2万立方米,通过总水厂水质处理后,水输送到25座加压站二次加压向全县居民供水,总水厂至各加压站的主管道全长239.174公里,加压站以下配水管网总长度5200余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98%、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集中供水率达99%、水质100%符合脱贫攻坚验收标准,实现了38万人全部达到饮水安全验收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四项标准要求,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二是2016-2018年完成加强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广场、夜市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基础上,新建篮球场、排球场、公厕等附属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的就业、就学、就医等公共服务。促进转移就业上,通过78座温室大棚、1座就业帮扶车间、园区企业、餐饮服务、“十小工程”、政府购买服务等就业途径,实现1631人稳定就业。后续产业发展上,新建1座小市场、1座馕产业园、1个果蔬产业融合示范园,为促进更多人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提供产业支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三是2019年以来,修建电网线路1025公里,实施“煤改电”6.18万户,实现村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生活用电,逐步完成由“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供电“卡脖子”、低电压、可靠性差等突出问题得到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院内院外“六件事”持续推进,“三新”活动广泛开展,村容村貌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疆平均水平,全面消除“视觉贫困”,贫困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民生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推进“两托一流转”,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岗位,给予就业奖补政策,2014年以来,全县实现就业10.62万人次,实现“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一户一人或多人就业。建设县残疾人事业保障中心,对5380名残疾人落实“两项”补贴,对312名需特困供养的人员进行分散、集中供养;6个幸福大院已入住226名老人,贫困老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口的生活得到保障,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四)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始终把产业帮扶作为脱贫攻坚最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扶贫产业根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力推进纺织、畜牧两条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高质量脱贫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力推动。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个人消费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一批特色小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点、农家乐,有效带动了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扶贫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五)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和“三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倡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大力开展国语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感恩教育,各族群众思想观念极大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参与合作组织、发展庭院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上,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逐步形成,“炊有厨、餐有桌、睡有床、学有椅、便有厕”的现代文明方式得到提倡,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05万户。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中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关键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三农”发展新篇章,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制定印发了《巴楚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巴楚县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方案》《巴楚县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对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找准发展优势和短板弱项,明确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基础、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治理5方面重点任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支撑;着力加强整村推进样板工程建设、完善提升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对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了新要求;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完善“村有合作社(收购点)、乡有分拣中心、县有配送中心”的购销体系,依托上海“双线九进”平台,促进农产品直供内地消费市场,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新动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了新机遇;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等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确保过渡期政策总体稳定,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支撑。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巴楚县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最突出的短板仍然是农业农村。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农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同质化竞争导致比较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一二三产业业融合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农民持续增收动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不高,体能型多、技能型少,临时就业多、稳定就业少,就近就业多、有组织转移就业少,仍需稳工稳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需提升,农村干支斗三级渠系防渗率相对较低;村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机制不完善,乡村建设规范和标准还不够健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够。部分脱贫户脱贫成果尚不稳固,仍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一旦产业经营失败,劳动力大量失业,或者发生重大意外事故,导致家庭收入骤减或者家庭支出骤增,将出现返贫致贫,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紧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扎实的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巴楚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全面准确研判“十四五”巴楚面临的新形势,抢抓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突出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瞄准重点帮扶人口,以激发内生动力、补齐发展短板为基础,以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保障、东西协作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着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住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础,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群众主体。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织保障。尊重和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性,不断增强其内生动力和认同感、幸福感。
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础为目标,针对重点帮扶人口和重点帮扶区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精准施策,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坚持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综合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试点示范、重点突破,分类分级推进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动引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任务目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质量明显提高、农业效益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对监测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深入开展消费帮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
二是乡村振兴实现新进展。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进一步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上海援助和区内协作、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农户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切实巩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绿化率达到3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3%以上。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前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59元,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80元,年均增长10%。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符合条件人群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章 持续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第一节 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中发〔2020〕30号)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办发〔2022〕22号),按照自治区党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和地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采取措施增强退出村、脱贫户、监测户内生发展能力,持续推进巴楚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和相关行业部门信息横向比对分析工作机制,全力推进返贫致贫风险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监测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以下简称“监测对象”)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或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为突发严重困难户。
监测内容。一是农户人均纯收入在我区监测范围收入标准内(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且因受各种原因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出现突出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农户。二是虽然农户人均纯收入超出我区监测范围收入标准,但因突发事件等各类因素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使其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出现突出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农户。
监测方式。一是农户自主申报。农户因大病、自然灾害、子女上学、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刚性支出较大,收入大幅缩减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通过扫描喀什地区农户返贫致贫风险自主申报二维码自主申报风险信息。二是基层干部排查。与入户排查紧密衔接,由村第一书记统筹各乡面开展帮扶走访,排查风险隐患。按照自治区要求,每季度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一次集中摸排,每年对所有乡村人口开展一次集中摸排。三是部门筛查预警。依托大数据技术,加强人社、教育、民政、医保、残联、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信息筛查预警,常态化开展信息比对,推进数据共享共用,地区乡村振兴局比对筛选后,实施推送至县乡村和相关行业部门,乡村干部及时入户核实,对确实有风险的跟踪监测、实施联防联动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化解风险。四是社会信息补充。利用媒体、信访、政务信箱、公共网络等渠道,收集风险预警线索,并及时对相关线索进行核实确认。
监测对象识别程序。主要是“入户核实、评议公示、核准公告”。
——入户核实。对通过“四种方式”排查发现的监测对象,入户核实相关情况,以户为单位提出申请,并授权查询其家庭存款、车辆、房屋等资产信息。
——评议公示。对提出申请的农户由村党组织组织评议后,在村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
——核准公告。经村级评议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安排实地入户核查核准,属实的上报县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县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在当地进行公告,指导乡(镇)开展录入信息系统工作。
风险消除程序。主要是“提出名单、评议公示、核准公告”。
——提出名单。村党组织根据动态帮扶情况,提出拟消除风险人员名单,入户核实相关情况。
——评议公示。村党组织对入户核实后的人员组织评议,并在村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
——核准公告。经村级评议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安排实地入户核查核准,属实的上报县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县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在当地进行公告,指导乡(镇)在信息系统标注“风险消除”。
第二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
结合防返贫致贫风险动态监测开展常态化帮扶工作,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和消除返致贫风险,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因人因户精准施策,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强化政府责任,引导相关行业部门、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形成防止返贫致贫精准帮扶的强大工作合力。根据基层摸排实际情况,结合平台预警数据,针对低收入风险户,相关行业部门根据业务职责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以引导性、支持性政策为主,特惠政策为辅,重点在产业、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综合保障、扶志扶智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产业帮扶。对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监测对象,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林果、农副产品加工、馕、葡萄酒、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推进消费帮扶,大力发展致富带头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培植龙头、壮大基地、带动农户。
就业帮扶。对有就业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搭建用工信息平台,促进监测对象在卫星工厂(帮扶车间)、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就近就地就业。主动与援疆省市开展对接,加大有序劳务输出力度,促进跨省务工就业,持续推进建筑领域技术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行动。
公益岗位帮扶。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积极协调护林员、护路员、护草员、护水员、护边员、护理员、保洁员、治安协管员等乡村公益岗位,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搬迁帮扶。对巴楚县易地搬迁点实施全覆盖监测,积极协调落实搬迁群众子女就学、搬迁群众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深入开展就业帮扶;积极协调落实搬迁方面涉及到的其他政策;对集中安置区聘用搬迁群众的公共服务岗位和“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费用予以适当补助。
社会帮扶。继续发挥对口援疆、定点帮扶、区内协作等制度优势,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基金、志愿团队以及驻疆单位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监测对象的帮扶工作,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帮助监测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金融帮扶。积极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落实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资产收益帮扶。充分发挥资产收益金作用,因需设置奖补、公益性岗位等,对无条件耕种的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流转或实行入股分红,针对不同的监测户家庭给予资金补助和岗位兜底。
教育资助。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进行劝返、送教上门,积极协调落实寄宿制学生补贴政策;积极协调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助学贷款、享受奖助学金、其他教育补助等政策。
医疗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积极协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接受医疗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等政策。
兜底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特困救助、基本医疗、养老保险等综合性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对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的家庭,及时落实健康、残疾、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积极协调开展防贫保险试点工作。
安全住房保障帮扶。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积极协调落实危房改造等政策。
扶志扶智。对自强不息、稳定致富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积分制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
第四章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牢固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和农业全产业链,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发展”走向深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按照“稳粮、优棉、强果、兴牧、增菜、做特色”的发展思路,打造巴楚留香瓜、巴楚蘑菇、巴楚羊品牌。推进纺织服装、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三条全产业链,积极培育和规范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与村、与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基础,为乡村产业兴旺奠定基础。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做稳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总体思路和“人均一亩粮”的原则,稳定现有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冬小麦+复播玉米”种植模式。强化小麦种子良繁体系建设,引进小麦制种企业,建设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筛选、繁育一批绿色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确保良种自给和品质保障,实现良种覆盖率100%,粮食年产达到22万吨。积极发展大豆、薯类和其他小杂粮种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扩大小麦滴灌种植规模,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做优棉花生产。深入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为目标,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稳步退出次宜棉区、低效棉区和碎片化土地,建设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棉花种植面积控制在80万亩左右。全方位推广棉花良种,引进制种企业,建设棉花良繁基地,引导棉农种植推荐品种,提升棉花品质。到2025年,建成优质棉基地30万亩,节水灌溉实现全覆盖,良种率达到100 %,机采率达到85%以上,全县棉花皮棉单产达到150公斤/亩以上,皮棉总产达到240万担。
做强特色林果。以红枣、核桃为主,加快果园疏密和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设施林果,适度发展鲜食水果以满足本地需求,推广林果现代集约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建设精品园,提高林果产业和质量档次。实施林果提质增效30万亩,在阿瓦提镇、英吾斯塘乡、色力布亚镇、琼库尔恰克乡、阿拉格尔乡、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夏马勒乡、恰尔巴格乡等8个乡镇建立20万亩标准化特色林果业示范园。打造县级特色林果高标准示范园5个,乡级高标准示范园20个,共1.5万亩。结合果园疏密、嫁接改优、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落实,辐射带动全县41.35万亩林果产业发展。引导农户适度发展鲜食水果,以县域周边、色力布亚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以葡萄为主定植8万亩,弥补市场需求。推进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大户)+农户”经营模式,尊重群众意愿,引导有序流转果园,加强冷链运输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和林果产品销售力度,使林果在“产、质、价”上稳步提升。到2025年,果品产量实现10万吨,林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100%、精深加工率达到50%。
做大蔬菜生产。以满足全县“菜篮子”需求为主,强化蔬菜生产。“十四五”期间,支持2000亩优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蔬菜品质,稳定庭院蔬菜面积1万亩,稳定露地蔬菜1.8万亩,年均鲜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年产量5-6万吨,全县温室大棚规模达到2500座,年均正复播蔬菜面积稳定在5万亩,实现自给有余。
推进畜牧发展。坚持农牧结合、草畜配套,持续做大肉羊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在南北布局两个肉羊核心区,同步发展牛、家禽、生猪产业,加大养殖优势区和畜产品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扶持养殖示范村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实现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牲畜出栏100万头(只),家禽出栏超过700万只(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万吨、0.82万吨、3万吨。
专栏1特色产业带动发展工程
林果业带动:根据各乡镇资源条件,对现有林果种植面积,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项目,依托林果业服务队加强农户技术培训。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发挥林果业在带动农户发展和促进农户增收中的作用。 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用好中央财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资金,确保基本农户各项补贴应补尽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农户积极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引导和支持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改变分散经营的习惯,引导解放出来的劳动力积极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改善家庭生产生活条件。 养殖业带动:支持和引导农户通过牲畜托养、入股等方式参与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分享现代畜牧业发展红利。 说明: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带动工程项目优先向监测户倾斜,帮着这些户增加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第二节 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
依托巴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础和政策优势,着力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棉基地、推广棉花良种、轧花企业技改、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棉籽加工等方面完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巴楚纺织服装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培育引进医疗纺织品、面辅料加工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积极推动面料检测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技术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服务能力;依托南疆已有纺织品市场和向西口岸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组团,开拓中西亚、俄罗斯、欧洲市场。
种子。强化科技支撑,依托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中国农科院西部研究中心、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等机构,常年开展棉花品种比选实验,筛选符合当地的优质棉花的优质棉花品种,推广棉花用种“一主两辅”模式,棉花所选派挂职科技副县长常年服务巴楚县,推动棉花品质提升。
种植。年种植棉花控制在100万亩,发展机采棉85万亩、高效节水95万亩,积极推广“科研院所+企业+繁育基地”育种模式,依托中棉所,建立1000亩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基地。引导企业繁育棉花良种2万亩,实施棉花高产示范田3万亩,依托新疆天玉种业作用,合作建设2万亩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实现棉花良种全覆盖。棉花用种“一主两辅”覆盖率达60%以上。
轧花。依托现有35家轧花厂、69条生产线,做好籽棉收购,年加工籽棉能力可达165.6万吨以上。
纺纱。紧盯华凯医用纱布、脱脂棉项目、德润纺织20万锭、潮鑫纺织20万锭精梳紧密纺纱及如新纺织20万锭气流纺项目落地、投产,督促香棉尔纺织、一棉纺织等企业改造升级,2021年末,全县纺纱装机规模达到90万锭;2022年,形成以棉麻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环锭纺、气流纺纱生产规模190万锭,完成“十四五”纺纱生产目标。
织布。推进华凯医用以及新喜恒1420织机织布。“十四五”末,实现机织(梭织)生产规模3000台以上,达到生产坯布1亿米、针织坯布3万吨的产能。
服装。在做强丝路明珠、千娅服饰等服装企业基础上,加大优圣纺织、威尼丝服饰等企业的培育,服装产能达到5000万件(套)。紧盯织袜、针织衫等项目的引进,加快推进针织服装、服饰等产业发展。
印染。围绕强链补链,着力建设织布产业园、牛仔水洗产业园,重点引进牛仔纺纱、织布、水洗、成衣加工、漂白染整、医用无纺布生产等项目,补齐纺织服装产业链短板。
辅料。加快引进面料布、拉链、纽扣等辅料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建成具有上下游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产业区。
“十四五”末,全县纺织服务产能规模大幅提升,纺纱达到250万锭、织布3万吨,年产机织、针织服装5000万件(套)、织袜2亿双,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20亿元,吸纳就业2万人。
第三节 完善现代畜牧全产业链
围绕饲草保障、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品牌认证、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多门类全域畜牧产业链,依托城南肉羊(牛)核心区和琼库恰克乡安欣牧业肉羊示范区,同步发展牛、家禽、生猪产业区域布局,以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和现代畜牧产业园创建为抓手,构建产业集群,补链、强链、延链,实现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提升我县畜牧产品供应能力和影响力。
做实饲草料保障。调整种植结构挖掘耕地潜力,围绕畜禽品种优势布局推广高产、优质饲草料种植,增强优质饲草料生产供应保障能力。支持退减棉田改种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扩大多茬刈割的高粱、构树等鲜饲草种植,推广油菜、饲用甜菜等饲料作物,鼓励田间地头种植苜蓿等,实现2025年饲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充分挖掘作物秸秆利用潜力,坚持秸秆饲料化发展方向,依托粮改饲和饲草基地建设,提高秸秆、杂草、树叶等饲料利用率,大力推广秸秆粉碎、青贮、微贮等处理技术,推广草料结合、秸秆为基的全混合日粮和商品饲料生产;建立饲草料应急储备机制,有力应对突发灾害;做活巴楚县饲草料贸易,保障巴楚县优质饲草供给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做优做强畜禽养殖业。实施畜禽良种提升工程,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优化牲畜品种结构,实施多胎多羔肉羊、多浪羊、西门塔尔牛等主要畜种群体改良提升行动。对巴尔楚克羊遗传资源进行保护,支持巴尔楚克羊保种场建设;加快肉羊良种繁育,引进6万只多胎多羔良种羊;发展2个奶牛养殖场;引导肉牛肉羊良繁中心积极申报种畜禽场,完成2个种畜禽场申报工作。支持牛羊育肥出栏,壮大产业集群。持续推广“四良一规范”技术措施,提升肉羊肉牛育肥出栏率,完成现代畜牧产业园创建工作,建立企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运行机制,发展10个肉羊养殖专业村和5个肉牛养殖专业村,全县牲畜出栏达到100万头(只)。发展家禽养殖,在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大力发展肉鸽及蛋鸡、肉鸡规模养殖,2025年末,出栏家禽700万羽,年产蛋0.82万吨。
健全畜产品冷链加工流通体系。推进屠宰加工业布局与优势产区相匹配,在色力布亚镇、县城周边建设屠宰加工场2座,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跨区域流通;引进做强畜产品加工业,培育牛肉、羊肉、乳鸽、鱼等为原料的冷鲜肉分割、特色肉制品加工企业;扶持羊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乳业龙头企业,建设生鲜乳标准化收储站,开发低脂牛奶、酸奶、奶酪、奶酒等系列奶制品项目,延伸相关产业链。积极推广“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畜禽产品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库、临储库、低温分割车间等,配备冷链运输设备,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到2025年,将以“巴楚羊肉”为代表的巴楚特色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让巴楚成为知名畜产品输出地。
打造畜牧品牌认证新业态。支持畜牧业与旅游、餐饮、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畜牧业休闲旅游业态,依托胡杨林草场资源,打造生态牧场,依托天润乳业,打造奶牛观光牧场,引领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巴楚羊肉”品牌,提升巴楚畜产品影响力。依托巴楚羊有机认证、巴尔楚克羊生态原产地认证、巴楚羊GAP认证等,借助对口援疆、“百城千店”、电商平台、农产品进展区、各类展会等渠道,推进“巴楚羊肉”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上规模,形成“巴楚羊肉”特色品牌。做活畜产品及活畜交易,推进色力布亚建成南疆第一大活畜交易市场。
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动物防疫条件能力提升建设,提高巴楚县级畜牧兽医站化验室监测能力,改造乡镇畜牧兽医站;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确保动物重大疫病免疫密度常年达到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严格落实动物疫病强制扑杀补助制度,完善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建设有机肥加工厂,促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科技支撑。结合畜科院喀什分院落户巴楚的资源优势,邀请自治区、地区业务骨干开展畜牧技术培训,年内培训养殖大户、兽药饲料经营人员、村级防疫人员等畜牧从业人员每年不少于500人次。
第四节 完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
构建“一核、一轴、三功能区”旅游布局。一核为叶尔羌河绿洲田园旅游集散中心。依托红海景区、红海滑雪场、白沙山景区等资源,发展成为城区休闲商务和旅游集散中心。一轴为南疆绿洲风情旅游发展轴。依托叶尔羌河沿线两大天然野生胡杨林场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功能区为天然胡杨林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域历史文化探秘旅游区、绿洲田园风情乡村度假旅游区。依托下河林场、夏马勒林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勒亚依里塔格山、白沙山、托库孜萨来遗址、恰尔巴格沙山、低空飞行基地、红海景区、巴楚县国家湿地公园、刀郎木卡姆艺术等资源,打造胡杨林生态休闲中心、历史探秘与地质研学体验中心、绿洲田园风光体验中心。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体系,完善红海景区和白沙山沙漠公园各类软硬件设施设备,做好巴楚县勒亚依里塔格山(唐王城)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开发。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推进叶尔羌河巴楚段生态旅游走廊开发,形成叶尔羌河流域主线路、支线路和返程线路3条;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丰富田园乡村的体验度,发展农(渔)家乐、民宿、采摘经济。加快巴楚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打造喀什旅游东大门集散服务节点。
完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强同内地和兵团的文化旅游交流,推进串点、成线、带面,打造串联巴楚县和图木舒克市知名景区旅游环线,形成“春探古道、夏游红海、秋赏胡杨、冬戏冰雪”的四季旅游产品,实现全年旅游无淡季。通过举办“丝路文化胡杨节”“喀什人游喀什”“野胡杨杯摄影大赛”等系列节庆和赛事活动,宣传推介巴楚,推动“引客入巴”,切实提高巴楚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开放度。
开展旅游服务提升专项行动。以“微笑新疆”为引领,在旅游行业开展微笑服务进机关、进景区、进企业、进车站、进商场、进广场、进人员密集场所等活动。通过与各职业院校合作,吸纳旅游专业人才,采取“委培”等方式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游客提供文明规范、优质高效旅游服务,营造“热情、好客”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巴楚旅游服务质量。
第五节 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引导加工产能向林果、蔬菜、中草药、特色作物等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促进加工企业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一批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林果加工。依托优质林果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加大产品精细化研发、生产、加工力度,加大红枣、新梅、樱桃等鲜果分选分级,发展枣夹核桃、“每日坚果”等精选包装产品;开发核桃、红枣、桃、新梅、无花果等产品的冻干、制粉、制油、制膏、制干、制酱、功能性成分提取、药食同源等精深加工产品。引进培育营销策划包装团队等专业化营销主体,制定巴楚特色林果产品营销策划方案,加大林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开展线上线下多样化多层次销售,提升巴楚林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蔬菜加工。引进培育蔬菜加工企业,开展鲜用蔬菜的净菜、分级包装、鲜活配送和食用菌分级包装、脱水蔬菜加工、速冻蔬菜加工,支持企业开发果蔬汁、复合汁等饮料产品以及辣椒素、番茄红素、色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利用好保鲜库、储藏窖,完善“县有蔬菜配送中心、乡有收购站、村有收购点”的蔬菜购销体系。逐步形成蔬菜初、精加工与物流配送一体发展新格局,提高蔬菜产品品级和商品率。
中草药加工。积极引进“产学研”中药材加工企业,加大以甘草为主要成分的食品与化妆品配方、以罗布麻为主的罗布麻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罗布麻降压胶囊等药品、以金银花为主的绿原酸、黄芩浸膏产品以及以板蓝根为主的冲剂药品饮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培育集种子种苗繁育、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草药全产业链。
特色作物。发展壮大西甜瓜、小茴香,适度发展朝天椒、板栗南瓜等特色作物。“十四五”期间,发展辣椒5万亩、巴楚县留香瓜3万亩、西瓜2万亩、小茴香3万亩、板栗南瓜0.6万亩。因地制宜种植板蓝根、金银花、甘草等中草药,加大新技术引进、品质提纯、产品加工、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
第六节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政府搭台、科技引领、联盟助力、企业唱戏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政策、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集聚,有效扩大服务供给,释放需求潜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创新“互联网+贸易、制造业、批发零售、旅游、住宿餐饮”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巴楚电商物流产业园。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围绕巴楚留香瓜、巴楚蘑菇、罗布麻、甘草、巴尔楚克羊肉、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构建连接农家店、农产品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力争“十四五”末,培育5-10个村级电商示范点,3-4个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大幅增长,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导餐饮住宿服务业向标准化转型,大力发展大众餐饮,培植发展早餐、快餐、团餐、特色小吃、夜市、跳蚤市场等民生服务业态。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创新改造,打造1-2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中高端购物中心。加快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民宿客栈、乡村垂钓等多样化、特色化服务。
强化生活服务产业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疆内外各级帮扶资源,依托巴楚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巴楚县技工学校,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护理、育婴师、保育员、客房服务、烹饪、物业等生活服务课程,开展技能培训1500人,提高生活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壮大家政服务业。开展城乡教育培训,提供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等专业服务。鼓励国企劳务公司领办家政公司,带动家政服务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培育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鼓励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推进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改善家政服务人员从业环境,加强家政供需对接,加快月嫂、产后护理、保洁、养老护理等基础服务培育,促进家政业可持续发展。2025年,家政、月嫂从业达到1000人。
第七节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降低生产成本要效益,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建立农业产业化运营体系。大力培育良繁中心、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托畜所、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良种培育体系。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育苗中心、养殖基地、良繁中心规范化运营管理,积极搭建农林畜禽产品良种培育、引种、繁育智慧平台,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水平。
建立饲草料保障体系。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加快建设青贮玉米、巨菌草、构树、苜蓿等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储备基地,提高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作物秸秆及残存利用转化率,加大对饲草料品种、配方、转化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完善饲草料标准化供给保障网络,提升饲草供应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推行县乡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等制度,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鼓励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向农村廷伸,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林果病虫害防治体系,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处置机制。
建立防范农业经营风险体系。探索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组建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农产品公司,完善农产品托市收购制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制定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积极申请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着力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附加值。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广泛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动智能化农机具推广应用。到202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千瓦,全县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其中,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牧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专栏2联动发展带动工程
1.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租用农户的生产资料,或是吸纳农户生产资料入股,统一经营。农户获得租金或分红,通过到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2.养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吸纳农户的牲畜入股,统一经营。农户获得分红,通过到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户也可按标准将牲畜托养给合作社,获得畜牧业收入,通过到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3.种养大户+农户:种养大户通过租用、托养等方式吸纳农户的生产资料,统一经营。农户获得租金,通过到种养大户处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4.企业+农户:企业通过租用、股份合作等方式吸纳农户生产资料,统一经营。农户获得租金、分红,通过到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也可采取订单生产方式,企业提供订单、技术指导和负责产品销售,农户负责生产并按完成订单获得收入。 5.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衔接企业与农户,承接企业的订单或是作为特色种植的实施主体,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现代种植基地,组织农户集中管理,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协调生产全过程管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三方根据彼此间的协议进行利益划分。 6.鼓励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庭院经济经营户建立紧密协作关系,结成利益联结体: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营管理规范、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庭院经济经营户,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庭院经济,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说明:土地流转、牲畜托养、果园流转主要是三类家庭:①有生产资料、无劳动能力的家庭;②生产资料少,有劳动力,鼓励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转移就业;③有生产资料,有劳动能力,但务工或从事商业活动等已成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兼营农业困难的家庭。 |
第八节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发展坚持“两个需求”导向和以“减支、增收、成产业”为目标,分阶段逐步推进。一要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减少日常生活开支,改善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二要满足市场需求,有效拓宽农户收入渠道。第一个阶段要结合庭院经济入户项目,实现院内“三区分离”,构建“前有院、中有园、后有圈、上有果、下有菜”的、“一座房、一个棚(一畦菜)、一片园、一架葡萄”为主的庭院经济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户对院落进行改造,做到应种尽种,积极发展特色养殖;第二阶段引导农户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产出,通过建设小市场、产品销售点等方式引导农户就地就近销售庭院产品;第三阶段以“一乡一品”和“一村一特色”为方向,通过“县—乡镇—村”电商平台、直供直销体系等多种方式销售产品,鼓励和引导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进行订单生产,将小庭院打造成致富增收产业。
第九节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继续深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到乡镇场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养殖业、林果业技术示范推广。健全“县-乡(镇)-村”三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体系,以行业部门为主导,发挥好各类“技术服务队”的作用,对农户的生产进行指导,提高生产技能。采取“田间课堂+现场讲解+入户动员”等多种形式,重点对果树施肥、拉枝、剪枝、扭枝、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讲解。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保障,改善服务条件手段,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立农技人员补充长效机制,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建立“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进圈”服务机制,提高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推行县乡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鼓励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向农村廷伸,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专栏4林果业技术服务队助力工程
以推动巴楚特色林果业发展为中心,组建村级林果业技术服务队,进一步提高林果业科技管理水平,提升林果业管理质量,提高林果业效益。 在村一级组建林果业服务队,负责管辖范围内果树整形修剪、嫁接改造、水肥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林果管理工作。 林果业技术服务队在乡农业中心、村两委的监督下与果农签订有偿服务合同、协议。村级林果业技术服务队对本村果农的林果面积实现集中管理服务,果农按照服务费标准缴纳林果技术服务费。 以乡、村为单位对林果业技术服务队进行统一培训,培训以现场实践教学为主,内容主要以林果实用种植技术为主。 各村技术服务费的收费标准要通过村委会和村民大会进行评议,各乡镇政府协调村委会做好技术服务费的管理和发放工作。 制定月评比、季考核、年总结制度。由乡农业中心主任牵头,组织分管林果业副乡长结合林果业技术服务队工作开展情况、果农满意度等进行评比、考核,采取奖优罚劣的方式进行发放酬劳,调动林果业技术服务队的积极性。 说明:林果业服务队要优先吸纳监测户参加。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学习技术。林果业服务对象要优先覆盖缺少劳动力、缺少技术的低收入家庭,帮助他们搞生产,助力脱贫成果的巩固。 |
第十节 推进资产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总体思路,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通过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将农村自然资源、农村集体和农户资产、权益、财政专项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进行资本化、股权化,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村、给户,优先保障监测户以及无劳动能力家庭救助等。
采取各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乡村集体房屋、厂房、机械设备、水利设施、场地等资产,采取招标、拍卖、租赁、参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商业化运作。建设各类村办小市场、商贸街、商业网点,大力发展商品流通、仓储、租赁等,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探索开展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入股等,使农户获得更多的产权收益。
运用市场手段注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帮扶的新型利益联结模式,把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联结起来,使农户享有股金、薪金、租金等多种收益。支持和引导低收入户发展小商店、小饭馆、小作坊、小理发店、小修理店等“十小工程”。
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资产收益分配新机制,确保持股农户和村集体分享资产收益,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第五章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优先战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大力支持农民创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稳定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就业者待遇和权益。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就业人员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重点解决监测户就业创业难问题。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增收覆盖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节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把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作为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第一指标。学前以强化幼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能力培养为重点、义务教育阶段以读写能力提升为重点、高中阶段理解运用为重点,通过增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课、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比赛等方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各阶段有序衔接,完成“四率一分”目标任务,力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前三年,在全地区每年提升一个档次,到2025年,达到全地区前列水平。探索社区教育和农牧民夜校发展,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应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建设10-15个社区教育示范点,确保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能力。
分层、分类地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一二三产业”就业的原则,根据农户生产基础和需求,分层分类地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对有发展林果业、特色种植业需求和基础的农户,依托三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林果业、粮食生产、棉花和其他特色养殖业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二是对年轻化和生产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户,结合产业园区和乡村帮扶车间需求,开展纺织、电子元件制作、林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在二产中的适应能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引导这些农户在城镇扎根,逐步就地城镇化;三是以服务城镇和群众日常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建筑工人、农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培训。培训向监测对象倾斜,并给予政策支持。
完善面向富裕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将当地企业、公共服务部门的用人需求与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据用人需求和就业意愿,确定职业培训需求。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培训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导用人单位通过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支持边培训边上岗。推进“两后生”技工教育“应入尽入”制度化、常态化,逐步将应、历届农村“两后生”纳入到技工教育惠民政策中,实现“两后生”职业教育和技工培训的全覆盖。“两后生”开展不少于6个月的定岗、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培训后稳定就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
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调动包括景区、企业、合作社、种养基地、个体工商户等在内的社会资源参与到乡村职业技能培训中,提高培训效果。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实训”的模式,在景区、本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和个体工商户中遴选一批作为实训基地进行建设,组织培训后推荐至实训基地实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遴选一批在特色农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方面发展较好的基地、合作社、企业,作为生产技能培训的定点机构。接受集中培训后可以选择到这些定点机构观摩、学习和实践,提高技能培训效果。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依托企业资源推行新型学徒制。
专栏5调动社会资源开展技能培训
巴楚县林果业和特色种植业发展较快,结合企业需求,引导企业参与到农民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中,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的资源,对农民开展在二产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就业能力。 巴楚县林果业和特色种植业发展较快,结合企业需求,引导企业参与到农民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中,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的资源,对农民开展在二产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就业能力。 企业参与并带动技能培训。“巴楚梅”“巴楚瓜”和“巴楚李”在巴楚县已成规模,在自治区和全国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引进了胡杨牧歌等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依托新疆奥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巴楚县甜菜种植已达10万亩规模,今后2-3年将增至20万亩。要将林果产业和糖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提高农户的种植生产技能。引导、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将技术力量(重点是种植技术)从企业延伸到乡村,从车间引入到田间地头,纳入到三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体系,采取与具体村、具体户结对帮扶的形式,提高农户的种植技能。 注:技能培训要向监测户倾斜,并给予政策支持。 |
第二节 多渠道促进创业就业
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强化就业促进,强化技能提升,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农民工权益维护、人才倾斜支持等工作。牢固树立“稳就业保民生”意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采取“政府主导、针对性培训、区内外联动、组织化输出”等措施,采取“园区就业+乡村车间就业+N”多渠道就业模式,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重点是保障低收入家庭“一户一就业”。
差异化地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贫困农民、退役军人、残疾人、城镇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的稳定就业,提高城乡劳动生产率和薪酬水平,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围绕纺织服装、畜牧全产业链、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力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企业就业。围绕纺织服装、电子、新能源、建筑、旅游、电商物流发展、农产品加工、畜禽规模化养殖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购置建筑服务队配套设备,组建建筑服务队,统一派遣本地劳动力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务工。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零工经济,推进市政市容、家政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提质扩容,加大对社区服务、网络零售、线上教育等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大疆内外就业岗位对接开发力度,有序推进疆内外有组织转移就业,实现年均劳务输出3000人以上。调整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监督管理机制,对公益性岗位上岗的年轻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以旧岗换新岗,转移到内地、北疆、园区企业社会化岗位就业,从兜底式保障就业向人岗相适就业转变,提高就业质量和家庭收入。到2025年,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增强本地吸纳就业的能力。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个体工商户吸纳农民特别是低收入人口就业。基础设施建设、驻县企业、政府投资和各类援疆项目建设,财政资金支持的企业或产业园区,要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公益性岗位招聘人员优先考虑使用农民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与合作社,就地为农民提供稳定和临时的就业机会。规范乡村帮扶车间的运行,重点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就业、带动增收的能力。引导农民进入本地百货、超市、餐饮、美发美容、生活家居、体育健康和休闲娱乐、托儿养老、安保、保洁、家政等服务行业就业。行业部门、乡(镇)、村(社区)新增公益性岗位、临时聘用人员原则上优先从监测对象中选聘。
劳务协作、劳务输出带动就业。统筹县、乡(镇)劳动力市场,积极发展各级劳务组织,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性,增强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推动兵地之间、疆内跨区域转移就业。加强与上海市静安区的劳务合作,有组织输出农民工到乌苏市、上海市静安区的企业就业。采取订单培训和定向输出方式,组织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重点向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园区等长期稳定转移就业,组织有外出务工意愿、技能较好的青壮年劳动力赴内地省市企业就业。
加大力度推动自主创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创业街建设,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服务力度,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创业优惠政策。支持村组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村组创业项目推介、跟踪服务、信贷支持,激活创业动力。支持乡镇集贸市场、农民创业一条街、夜市、农村超市、保鲜库、供销超市、快递网点建设。鼓励低收入家庭劳动力通过摆设摊点、开办小商店、小饭店、小作坊、小理发店、小修理店等方式自主创业,并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就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积极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通过入户家访、主题宣传、岗位援助等途径引导乡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就地就近就业。对转移到城区稳定就业的低收入户,将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高考政策,保障其本人及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口提供法律援助,保障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落实创业就业激励政策。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就业扶持政策。将各种形式的微创业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一定额度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鼓励企业或农村经济组织吸纳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专栏6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工程
规范和提升现有就业帮扶车间的运营和管理,定期清理效益不佳、带动效果不强的就业帮扶车间运营企业,就业帮扶车间的车间优先安排给效益好、带动效果强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就业帮扶车间的运营效果,发挥好就业帮扶车间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作用。 抓好进入车间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坚持以“企业用什么样的人,就开展什么样的培训”为标准,重点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生产技能”“劳动组织纪律”等三个方面展开,解决务工人员语言不通、技能不强、适应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逐步提高在车间中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 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调动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进入车间工作的积极性。利用好土地清理资金,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稳定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提高“稳工率”。鼓励和支持车间开展“评奖评优”活动,对技能提高快、表现优异的务工人员进行奖励。 做好给低收入户“松绑”的工作,通过流转、托养、入股合作社等方式有效释放劳动力,通过各种形式协调解决孩子、老人照顾问题,让乡村劳动力无顾虑地进入车间工作。 |
第六章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倡导“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双赢。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嵌入式”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紧扣示范村创建标准。推动乡村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统筹推进乡村示范村建设。2022年计划完成1个整乡推进示范村、1个自治区重点示范村和1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23年计划完成2个自治区重点示范村和1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24年完成2个自治区重点示范村和1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25年完成2个自治区重点示范村和1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以建设巴楚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活动。一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和工作机制,引导乡村物业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明确村民责任,确保对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有效治理。二是合理选择适宜本地特点的城乡一体化治理、乡镇集中治理、偏远村庄分散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提高自然村组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比例。持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切实整治农村生活垃圾随倾倒、随意堆放现象,坚决杜绝出现新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三是因村制宜,分区域、分重点进行污水排水主管网建设,统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相衔接,采取集中处理与小氧化塘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农村污水乱排、乱泼、乱倒的现象,建立完善日常保洁长效机制,发挥村级保洁员作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四是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60%以上,农村无害化垃圾处理率达到40%。推进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通过腐熟还田、有机肥制作等方式,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五是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抓好“三清三改两提升”等工作,推进畜禽粪污、垃圾处理及美丽庭院建设。六是抓好村庄绿化。对路渠两旁、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及公共场所进行绿化,推进农村“四旁”绿化建设,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8%。
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依托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对图巴公路、三莎高速公路、巴莎公路、农田防护林、国有林区等重点生态脆弱区域集中修复整治。全面加强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第七章 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加强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建设,积极推进蔬菜大棚、交易市场、超大拱棚建设。用好国家对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政策支持,在加快完善产业基础的同时,重点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带动周边区域同步改善。
专栏7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措施
一是把稳定就业作为促进脱贫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在安置点就近或附近建设就业帮扶车间。目前已通过就近就业、转移就业实现就业1631人,后续还将通过园区企业就业、乡村帮扶车间就业、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形式扩大就业规模。在靠近城镇的安置点就近修建小市场,易地扶贫搬迁低收入户优先获得店铺经营权,引导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创业,并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是把产业发展作为增收的重点做实做好。利用好配套建设的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依托畜牧良种繁育中心,以发展蔬菜、牛羊为主,引导搬迁户积极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就业,增加收入。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将原居地耕地流转,通过财产性收益和转移就业实现增收。 |
第八章 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稳定住、巩固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低收入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较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持续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监测户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好基础。
第一节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高度,以提高乡村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力技能为抓手,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阻断低收入的代际传递。要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光明的未来。
全面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旗帜鲜明地把国语水平作为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第一指标。小学以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为重点,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国语比赛,不断夯实学生国语基础,初高中毕业学生能基本达到相应学段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更新骨干教学教学理念为目标,扎实开展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与教辅人员国语交流能力提升培训。到2025年,确保所有专任教师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教辅工作人员国语基本交流无碍。
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控责任,实施低收入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确保低收入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办好特教班,配齐师资力量,通过特殊教育学习、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做到三类残疾儿童应入尽入。持续改善办园条件,新建及改扩建14所幼儿园28000平方米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并配套室内外相关附属设施,基本满足城镇幼儿入园需求。依托学前教育集团,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每年选派5-10名骨干园长、10-15名骨干教师赴疆内外进行能力提升培训,促进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着力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如期通过自治区学前教育办园行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验收,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8%。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全力为如期通过优质均衡奠定基础。加强高中教育,按照“大体相当”的要求调整普职比招生规模,推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分年度分批次逐步提升学校校舍、教学设备、信息化装备等配备条件,扩大教育资源,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问题,不断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到2025年高考上线率达到90%以上。
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健全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切实做好随迁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进城务工
人员随迁子女都能享受到公平、免费、高质量的教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两个不得”“五个严禁”规定,持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学前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专项计划、自治区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等,拓展教师补充计划及硕士研究生农村特岗培养计划等教师引进渠道。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选派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镇、村教学点轮岗支教,使农村各族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子女能够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待遇,落实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全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教师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政府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确保基层教师留得下、教得好。持续开展教师招聘和培训工作,到2025年,完成教师结构性调整,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历达标率和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
降低低收入家庭学生负担。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教育资助政策,推进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落实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应助尽助”。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三免一补”、国家助学金,与县乡村振兴局、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共同落实好中高职“雨露计划”,对脱贫困家庭、监测户家庭家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给予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资助。继续落实贫困大学生助学金一次性补助3000元和援疆助学金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政策。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工作。通过设置公示栏、张贴餐桌卡、周一升国旗、周五班会课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了解党和政府的资助惠民政策。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两兜底”作用,确保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全部接受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面向就读中职的农村学生加大高职单独招生,扩大农村学生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坚持专业与产业相对接原则,统筹规划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巴楚中等职业学校、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产教融合项目,提升职业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不断扩大免学费和助学金覆盖范围。着力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力争到2025年毕业
生就业率达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50%以上。
第二节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落实医疗救助政策,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加大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力度。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核心,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建10所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新建色力布亚镇卫生院综合楼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加快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持续开展“千名医生下千村”活动,深化上海援疆和新疆医科大学的帮扶,加强对村医的“传帮带”。转诊率持续下降,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持续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农村流动,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县人民医院分院南部片区传染病综合楼、县人民医院备战隔离病区、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等机构和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加强远程诊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医共体内上级医疗机构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移动互联信息平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设立1个全科医生。支持地方免费培养农村高职(专科)医学生,培训合格后,补充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面向人才市场选拔录用医技人员,并优先考虑本地医疗卫生事业紧缺人才,补充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平台,给群众提供基本健康服务。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落实,使辖区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同步提高。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稳定和优化村医队伍。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程,加强对慢性病管理,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开展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攻坚行动,加强基层疾病预防队伍建设,实施预防、筛查、治疗、康复、管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治,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慢病签约服务管理,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规范管理。倡导优生优育,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加大农村户厕所改造和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建设力度。
第三节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低收入人口和低收入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动态调整和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对纳入农村低保的低收入户开展定期复核,不再符合条件的按照程序退出,重新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过渡期内,纳入农村低保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给予一定时间的渐退期。将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纳入资产受益类项目扶持范围,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完善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完善梯度救助格局,为救助对象提供差别化的救助。
建立“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体系。健全农村孤儿、实际无人抚养儿童、单亲低收入妇女的福利保障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建立低收入家庭“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三留守”人员生产帮扶、生产救助、创业培训、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服务。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援助活动。探索建立儿童社会保护“监测预防、发现报告、评估转介、帮扶干预”反应机制,推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依法开展受监护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加大儿童福利院的设施配套力度,巩固和健全孤儿国家保障制度。继续开展困境儿童大病医疗康复补贴工作,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儿童大病医疗康复补贴制度,实施“明天计划”“春蕾计划”。动员妇女积极参与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家政服务和农村电商等产业。动员低收入妇女参与政府各项实用技能培训。
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愿意集中供养“五保”“三无”老人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规范服务标准,完善服务体制和监管机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医养结合,积极推广医养结合模式,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期护理技术指导和帮扶合作关系;推进接续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紧密对接,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等服务;推进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护理站等专业医疗护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系统、全面的加强全县基层养老护理员培训力度,努力打造素质过硬、技术全面的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养老福利机构建设,深化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完善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农村幸福大院实现紧密结合,以医生签约服务方式为行动不便的在院老年人上门提供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养老机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与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相衔接的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补贴、护理补贴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巩固对低收入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参保缴费和基础养老金的政府补助政策,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缴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推动“雨露计划+”、产业发展到户到人政策同等条件向残疾人家庭倾斜。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对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人,逐步改善供养条件;对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低收入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加快低收入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将重度智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由政府纳入兜底托养范围。开展残疾人康复、照料、助学、辅助性就业、无障碍改造、文化体育、社会工作服务。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适时调整残疾人生活与护理补助标准。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残疾人。对公益性岗位、辅助性就业、灵活就业及就业年龄段内暂时未能就业,收入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予以补助。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优先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组织农村残疾人家庭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经营,保障残疾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合法收益。
第九章 增强内生动力与培育文明乡风
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加强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低收入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推动群众从“不会干”到“学着干”再到“我能干”的转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扶智教育贯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始终,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理念、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广大低收入群众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拒绝愚昧、反对迷信,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学习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风俗习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新建县、村(社区)新疆“四史”教育馆,发挥好县、乡、村三级宣讲员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新疆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周一大宣讲、农民夜校和定点帮扶等工作,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突出“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村活动,大力开展与农民群众交朋友、认亲戚、结对子等活动,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在精神上和情趣上向世俗化、现代化迈进,争做现代文明新疆人。深入开展“道德讲堂进农村”“道德模范走基层”等活动,发挥道德和精神的力量,让农民群众自觉远离宗教极端思想。
树典型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树典型”活动,对在特色种植、林果业、畜禽养殖、庭院经济、设施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能手、在低收入户中示范带动效益明显的勤劳致富人,以及带动低收入户就业增收、帮助低收入户发展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通过召开现场会、村民大会等形式,进行“好庭院”“文明家庭”的评比和表彰。搜集和整理致富的典型材料,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在全县范围内宣传基层乡村振兴干部的典型事迹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打造富有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和民俗村落。深入挖掘色力布亚镇、夏马勒乡、夏马勒奇特(10)村、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14)村等乡镇、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胡杨人家和农家乐。
专栏8星级评比带动发展工程
推广“星级评比”的做法,通过广泛参与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评比和奖惩办法,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定期在全村公示。 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低收入户采取“一对一”帮扶督促的措施。帮助低收入户“算经济账”、算生产收支账和生活支出账,督促其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平衡收支。帮助低收入家庭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技能情况做合理评估,“一户一策”设计致富方案。村干部、驻村工作组定期组织四老人员、低收入群体代表、其他村民代表到“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低收入家庭开现场会,督促落实致富方案,对进展进行评估。 对“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转移就业的低收入人口,要有组织地将他们吸收到务工组织中,带领他们务工,使其逐步养成务工习惯。乡镇(村)中与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等相关的合作社,用工时要将“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低收入户吸纳进去,在统一组织下、在群众的带动下通过劳动挣得收入。 以村为单位,建立一套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低收入户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发展生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庭院经济、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参与乡村公共事业等因素,量化指标,分出等级。 考核由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小组负责,分月、分季度和分年考核。参与考核的人员包括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包联干部,以及劳务组织的负责人或成员。考核结果定期公示,利用周一升国旗当众向群众发布,对表现积极、转变明显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表现消极、没有转变的现场邀请群众进行批评,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 |
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宣传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深入宣传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自治区、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宣传巴楚县的好举措好办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党委和政府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基本内容,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乡村振兴的政策,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学习,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组建宣讲团,定期到各乡镇(村)宣讲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脱贫成果巩固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闻报道,组织重点宣传活动。强化宣传合力,强化守正创新,引导群众感恩党和政府、感恩伟大祖国、感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远跟党走,树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信心。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利用好乡村大舞台,以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定期开展反映脱贫攻坚成绩和乡村社会巨大变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农村开展惠民演出活动,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十章 凝聚各方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方参与是合力。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援疆帮扶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格局。
有效推进援疆帮扶与区内协作帮扶。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与上海市静安区和乌苏市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严格落实中央资金大多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县以下基层的要求,将教育援疆、就业援疆、产业援疆与扶贫开发挂钩,加强产业带动、劳务对接、人才支持。进一步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援疆项目与区内协作资金向乡村下沉。突出产业帮扶,对口支援的上海市静安区和区内协作的乌苏市帮助巴楚县谋划产业发展路径,引导上海市静安区和乌苏市的企业通过订单生产、消费帮扶等方式对口支持巴楚县农林畜产品的向外销售。支持上海市静安区和乌苏市的企业对口支援巴楚县产业园建设,帮助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巴楚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带动本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并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到园区就业。着眼于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区内外劳务输出对接机制,组织输送本地年轻富余劳动力到上海市静安区和乌苏市就业。
深入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落实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定点帮扶工作责任,将定点帮扶情况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考核范围,推动帮扶单位和联系领导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加强工作力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定点帮扶单位要结合自身优势,帮助包联村因地制宜地设计产业发展路径,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低收入户发展生产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要主动与包联村对接,及时掌握包联村和群众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落实惠民生项目,协调解决农户住房、饮水、出行、子女教育等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和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重点关注监测户,帮助“定思路,明方向”,做到“一户一策”,帮助他们增加收入,防止返贫或致贫。包联干部要严格落实包村联户责任制度。要经常走访入户算好“政策账”,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算好“经济账”,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算好“发展账”,引导农户对家庭生产基础、劳动力、生产技能等做合理评估,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协助包联村做好脱贫成果档案建设工作。
引导企业参与乡村发展。落实企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责任,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帮扶行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企业要将企业资源引入乡村,打造致富增收产业,企业招工应优先吸纳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引导企业通过“直供直销”的方式,消化乡村农林畜产品。企业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到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技能培训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实训和就业机会。
积极开展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扶贫。动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线,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志愿服务,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爱国人士优势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低收入人口需求信息对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使用乡村产品和服务,推动乡(镇)、村(社区)和农户融入大市场。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低收入地区系列行动计划,支持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社会帮扶资金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和其他志愿服务支持政策。
加强“互联网+”社会帮扶扩面。按照自治区“互联网+”社会帮扶启动会的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互联网+”社会帮扶建设工作,推动“互联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认真总结外地推广应用社会帮扶网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巴楚县“互联网+”社会帮扶扩面工作。各级干部要积极努力,电信部门主动配合,使低收入户注册率达到100%,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并借助互联网创新对扶贫干部的考核、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互联网+”社会帮扶工作,积极宣传引导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会用社会帮扶网,通过互联网架设爱心人士和低收入户之间的桥梁。完善工作机制、堵塞漏洞,依托社会帮扶网积极开展网络帮扶、电商帮扶、公益帮扶、消费帮扶等活动。
第十一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要正确认识面临的短板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提高农配网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农村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实施乡村组道路硬化及内连外通道路面硬化工作,增强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5大工程。
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一是干支斗排渠系建设方面。利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集中释放的有利时机,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成立巴楚县大节水工程指挥部,推进巴楚县干支斗排渠系建设。同时争取国家发改委2022年第三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十四五”期间,投资158478万元,完成巴楚县叶尔羌河灌区290.23公里干支渠防渗改造和83.99公里排碱渠疏通改建;投资146069万元,完成巴楚县叶尔羌河灌区1207.04公里斗渠防渗改造和149.1公里排碱渠疏通改建;投资25634万元,快速推进巴楚县胜利及恰瓦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二是安全饮水配套建设方面。做好1座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总水厂和25座乡镇加压站运行维护工作,建立日常巡查巡护机制,按每年不低于5%的水费比例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十四五”期间,切实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严格做好每季度32项水质检测和每日常规9项水质监测,确保饮水水质安全,同时建立健全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定期做好水厂供水设备的维修养护和巡逻检查工作。三是防洪修复方面。扎实开展叶尔羌河巴楚县境内河段沿岸15处防洪点水毁修复和水库维护等工作,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和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培训和风险排查工作,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治理项目建设,对巴楚县境内叶尔羌河新出现的6.57公里防洪薄弱河段和三岔口镇及恰尔巴格乡山洪沟进行治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前期相关审批手续办理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申报和争取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治理项目,分年度推进,结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逐步解决土地碎片化、灌溉不良和土壤“三化”严重等突出问题,提高耕地质量。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快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实现精准化管理。
大力实施网络物流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带动农林产品企业、合作社、基地、种养大户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抱团发展,形成以有形市场为依托、虚拟市场与有形市场相结合的,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覆盖全县的电商体系。利用电信、联通、移动等分布在各乡镇的营业厅和优质互联网资源向农民开展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各乡镇服务站至少配备一名电子商务服务人员,每个村至少有一名电子商务带头人,在村组建设“便民缴费站”,打通最后一公里。搭建“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物流、仓储和配送体系。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在乡(镇)、村(社区)建设快递收配送网点,引导乡镇(村)的小商店增设快递业务。深入推进“互联网+”社会帮扶市场营销模式,提升农产品市场开拓层次和水平,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商店超市等市场主体与低收入村、农户建立产销关系,把各类农林产品、土特产卖到各大城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
第十二章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学习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积分制管理、完善积分制管理流程,夯实积分制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村(社区)“两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全面覆盖的积分制治理工作新格局,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巴楚县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实施方案》《巴楚县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实施方案》,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主体。
宣传村级三项清单。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各种检查评比事项多问题,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同时将事项清单任务细化到人,确保村级事务权力规范运行、公共服务更加便捷。2022年9月底前,完成196个村积分制、清单制的推行工作,同时对积分、清单的内容、评价方式、运行程序、结果运用、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充分体现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加强组织统筹,强化工作调度,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发展壮大村级警务室、治保等群防群治力量,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群防群治力量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方面的作用。
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明确每项权力行使的法规依据、运行范围、执行主体、程序步骤。建立健全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形成群众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上级部门监督等全程实时、多方联网的监督体系。织密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运行“廉政防护网”,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推进农村巡察工作,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整合“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公安民警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资源,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建设,鼓励乡镇党委和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利用好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进一步加强村法律顾问工作,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促进乡村依法治理中的作用。
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落实乡镇党委直接责任,乡镇党委书记和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等要包村联户,村“两委”成员要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
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作用,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使乡镇成为为农服务的龙头。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整合乡镇和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工作事项,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构建县乡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着力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好乡镇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将农村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各级党委(党组)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树立鲜明导向,层层压实责任,统筹整合资源,夯实基层基础,举全县之力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采取超常规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组织实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组织领导
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县负总责、乡抓落地、工作到村、落实到户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落实领导责任,实行“双组长”制,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工抓、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配合抓,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乡镇要落实主体责任,定期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落实统筹责任,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承担推动全县产业发展工作;县乡村振兴局具体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工作。
加强村(社区)党组织。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全面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村组党组织的组织力。持续深化驻村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驻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统领驻村各支力量,合力推动。完善基层党员干部政治审查制度,防止宗教极端势力、地方黑恶势力侵蚀基层政权,干扰破坏村务。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坚决撤换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配齐配强“主心骨”。坚决杜绝村党组织书记随意调整、干部队伍不稳定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农民党员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项目等,帮助党员提升创业致富能力,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推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全面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四议两公开”和村务监督等工作制度。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加强考核和工作指导,对不适应的及时召回调整。派出单位要严格落实项目、资金、责任捆绑要求,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将抓党建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点内容,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严肃问责。
培养锻炼过硬的干部队伍。对紧缺的人才,开辟择优选配绿色通道,确保上下贯通、一抓到底,并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培训,落实分级培训责任。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点是通过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掌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法论,提升研究问题、解决难题能力。对基层干部,重点是通过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法,提高实战能力,增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本领。开展县级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帮扶干部、村干部专题培训,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对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落实好谈心谈话等关心关爱政策,改善工作条件。
开展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把作风建设贯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纠正“四风”“四气”。改进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注重发现并解决问题,力戒“走过场”。注重工作实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减少村级填表报数,精简会议文件,让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办实事上。加强村级资金监管,建立财政资金专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扎实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做好信息收集、问题汇总、线索移交等工作,推动职能部门更好地履行监督责任,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合力。坚持把腐败和干部作风专项治理作为群众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规范督导标准,打造综合性、高效性、精准性的群众工作督导组。坚决查处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落实问题,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违法行为,做到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加大约谈和问责力度,定期通报曝光典型案件。强化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教育,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以案明纪、以案释法,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为广大干部画出“高压线”,进一步铸牢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落实党员干部容错纠错办法,做好受处理干部教育管理,严禁以简单问责代替问题整改,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第二节 推进政策衔接
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责任制。强化“县抓统筹、乡镇抓落实、村抓落地”的工作机制。县抓统筹,重在把自治区、地区的政策举措、安排部署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和监督,促进工作落实;乡镇抓落实,重在从实际出发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村抓落地,重在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措施精准转化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实实在在的项目,促进增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增强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层层传导压力,建立落实台账,压实责任。落实各级包联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包联责任,落实帮扶责任。严格开展县乡镇领导班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年度考核,进一步压实“双组长”、分管负责同志、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包村领导的责任,压实各级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的责任,压实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扶贫专干的责任,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
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暨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实化细化具体举措,分解到年、落实到人。压实行业部门工作责任,推动行业部门制定和落实工作方案。强化乡镇与行业部门协作关系,畅通县、乡、村纵向与行业部门横向工作协作、信息互通机制,推动资源整合,实现信息互通,提高工作指导精准度,提升整体工作水平,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新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收益权,放活土地流转经营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举措,优先扶持低收入村和低收入人口。以产业兴旺为抓手,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突出“头雁”效应;以文化教育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以生态宜居为契机,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脱贫人口的边缘人口缺乏支持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中研究管长远的扶持发展措施,积极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解决低收入人口一些急需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加强支撑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做到防止返贫、致贫。过渡期内政策保持稳定,对出列村、脱贫人口继续强化帮扶,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做到领导力量不变、三级书记一起抓不变、党政主体责任不变、纪委监委监督责任不变、县乡班子专职力量不变、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扶机制不变、各级帮扶力量不变、结对帮扶关系不变,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坚持增加政府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健全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每年所需的扶持资金,全额列入县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融资,投入产业发展风险补助资金,增强投入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发放贷款,疏堵并举防范化解融资风险。全面加强各类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落实资金使用者的绩效主体责任,明确绩效目标,加强执行监控,建立资金动态监管机制,建立资金总台账,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健全公告公示制度。加强资金项目常态化监管,强化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确保资金尤其是到户到人的资金落到实处。
加大金融帮扶支持力度。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合规增加对带动低收入户就业的企业和低收入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投放。保持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连续稳定,向脱贫户和监测户发放利率优惠、财政适当贴息的小额信用贷款,确保应贷尽贷,支持脱贫人口通过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创新产业小额信贷产品模式,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挂钩机制和扶持政策。规范小额信贷发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对确因非主观因素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低收入户可协助办理贷款续贷业务。用好用足小额信贷政策,建立健全县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户发展生产,确保小额信贷用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避免因债返贫、致贫。防范小额贷款还贷风险,坚持户借户还,防止违规用款。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土地政策支持。支持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挖掘土地优化利用脱贫的潜力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科学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保障村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用地安排,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环境不破坏。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审查批复。支持并保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设施农业用地及零星工厂用地需求。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深入融合,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快建立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鼓励围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家庭服务业发展,开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培训,培养一批具有本地产业特色的农业职业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种养能手、非遗传承人等。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事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等。大力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积极实施村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创造条件吸引和推动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致富能手、农村技术人才等进入村级班子。打通乡村基层干部成长通道。加强干部培训,确保新选派的驻村干部和新上任的乡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增强业务能力。严格落实选调生、新招录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最低服务年限有关规定,对表现优秀的及时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鼓励引导县处级后备干部、乡科级后备干部到乡镇、村挂职,对表现突出适合做基层领导工作的,及时选任到基层领导岗位,树立良好用人导向。组织优秀专家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合作、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活动,发挥专家服务基层作用。建立科技特派员与乡村结对服务关系,实现科技特派员对乡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第四节 完善考核评估
严格落实《县市党委和政府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成效纳入乡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提高考核质量和水平,强化结果运用,倒逼责任落实。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工作考核,注重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奖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发挥考核和用人的指挥棒作用,注重在工作中考察、识别、使用干部,对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取得显著成效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工作不落实的一律不提拔并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工作,统筹规范各类考核,切实减轻基层迎考迎评负担。改进约谈乡镇领导的方式,开展常态化约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约谈。完善监督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按照职能开展监督工作。
第五节 做好风险防范
防范产业市场风险,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对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应对措施。防范小额贷款还贷风险,严防户贷企用、违规用款等问题。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止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名义盲目举债,防止金融机构借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名义违法违规提供融资,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防范社会风险,防止低收入户和其他农户因享受政策利益失衡引发矛盾,做好群众疏导工作。健全涉贫舆情分级管理和处理机制,加强对舆情监测,及时引导社会舆论,防止不良炒作一些意外重大事件干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局。